简述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外国文学

南小希爱旅行
郑正秋是我国早期电影的拓荒者之一。1913年,他编写并与张石川联合导演了我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在这部长四本的反映封建买卖婚姻的短片里,他们难能可贵地揭示到社会现实生活的内容,提出了有一定社会意义的问题。虽然也曾一度受当时时尚的影响,拍摄过"惟兴趣是尚"的一些滑稽影片,但受挫后还是回到了旨在"教化社会"的"长片正剧"上。20至30年代,郑正秋接连编写或执导了许多家庭、婚姻特别是妇女悲剧命运的影片,为中国电影从一开始就遵循现实主义原则,真实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社会问题开创了先河。
郑正秋所处的时代,还是封建习俗和思想观念非常浓重的时代。所以,他从改良主义思想出发,对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礼教等有关问题给予了一定程度的暴露和批判。在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孤儿救祖记(1923)中,他揭示了妇女在封建大家庭中的卑微地位和任人摆布的悲剧命运,同时也写出了中国女性的倔强坚韧。《玉梨魂》(1924)虽改编自鸳鸯蝴蝶小说,但对原作做了较大修改,表现了女性主人公爱情的真挚和命运的坎坷,并由此更控诉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其他如最后之良心(1925)暴露童养媳、抱牌位成亲等封建婚姻习俗,上海一妇人(1925)揭露娟妓制度的黑暗,二八佳人(1927)呼吁解放婢女,等等,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反封建意义。尤其可贵的是,郑正秋还在盲孤女(1925)和一个小工人(1926)中,涉及到工人生活,比拘泥于家庭视角有所拓宽。而又由于他具有的丰厚的人生经验、对观众心理的透彻了解和对演员的精到鉴别,使得这些影片在当时取得了很大成功。
当然,要说明的是,郑正秋本人实际上是经常反复的。挂名的夫妻(1927)原想揭露"指腹为婚"的荒唐,可因处理失当,客观上倒变成渲染封建婚姻的合理和封建道德的美好,比《玉梨魂》的思想境界反而倒退了。而1926年后他创作的一系列迎合市民趣味的影片,尤其是火烧红莲寺(第一集)等武侠影片,连社会价值都稀薄了。直到受了左翼文化界思想的影响,才又拍出姊妹花(1933)那样比较优秀的影片。此外,他所坚持的改良主义思想使其作品暴露的深度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相对说来,他的视野还是比较窄的,对当时重大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几乎没有涉及。这也可以说是早期现实主义电影的通病。
但也要公正地看到,郑正秋通过婚姻家庭这一视角来剖析封建制度和观念的罪恶,也对后来的电影家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晚至80年代,许多揭示封建余毒的影片,还常常从这一视角入手。
除了郑正秋之外,还有一些编导也遵循着现实主义的原则,反映现实问题。候曜在"长城画片公司"编导的大部分"问题剧",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内容。《弃妇》(1924)提出妇女职业问题,反映了职业女性受侮辱和受损害的地位,表达了她们追求男女平等的愿望。摘星之女、爱神的玩偶和一串珍珠(均为1925),分别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下的恋爱、婚姻和家庭方面的问题。这些影片的取材角度与郑正秋相似。不过,侯耀还拍过部分社会视野广阔的影片。《春闺梦里人》(1925)暴露了军阀战争的罪恶,《伪君子》(1926)暴露了官场的黑暗和腐朽,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侯曜后来转入民新影片公司后所拍的影片,不仅现实性减弱,而且思想倾向也出现了倒退。倒是同期在民新的欧阳予倩坚持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在玉洁冰清、三年以后(均为1926),特别是《天涯歌女》(1927)中,再现了当时贫富悬殊的黑暗现实,描绘了邪恶势力的作恶多端,表现了正直人们的追求和抗争。尤其是歌女李凌霄铁骨铮铮的形象,在当时的银幕上是不多见的。此外,孙瑜、卜万苍也拍出了一些有一定社会内容的影片。但他们的局限性与郑正秋相比更明显,也主要局限于婚姻家庭的狭隘天地,而思想倾向更为混乱,对一些社会问题提出的解决办法不是陷于虚幻,就是明显错误。这些都影响了这些影片的现实主义成就。
不过,对先驱者不应过于苛求。毕竟,他们从一开始就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并且对怎样有效地反映社会现象,做出了虽是初步的但却是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