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真相有多复杂?历史的真相有多残酷?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历史真相吧?

如题,历史的真相有多复杂?历史的真相有多残酷?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历史真相吧?
提到的作品

[作品]史记

“中华经典藏书书系”,内容经典,形式精美,全面体现“经典藏书”理念。 该书简介:《史记》为其中之一。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

司马迁

[作品]西游记

古典小说《西游记》共一百回,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是主要人物。第一回至第十二回主要讲了孙悟空的出世和大闹天宫、唐僧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至一百回是全书的主体,写孙悟空皈依佛门,徒弟三人保唐僧西天取经...

吴承恩

[作品]孟子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最新跟帖
fairy

fairy

我们阅读的历史,往往被美化,然而有些历史假如属实,它的真相很残酷。
比如:尧被舜囚禁,舜又把其儿子关起来。这是记载于竹书记年之中,此书西晋之时才被发现,以前统一说法是尧让位于舜的,大家统一相信《孟子》、《史记》这一说法。根据史料的真实性 分析,谁是谁非还真不好说。曹操的儿子曹丕还不是搞一个汉献帝刘协假禅让?李家也是如此,李世民逼父退位,也同样搞一个禅让。从人性自私的程度分析,假禅让、真篡位是一箭双雕的棋,既获取人心,又得到皇位;从大公无私、为国为民等角度考虑,真禅让也会有。历史真伪孰是孰非?估计无人能正确解答。
stone43

stone43

都说赵括无能,只会纸上谈兵,事实上并非如此,他只是当了廉颇的替罪羊而已。

长平之战中,赵括接手军营的时候,赵军已经深陷重围。

刚开始形成包围圈时,还是廉颇在指挥军队,此时军队的物资还是比较充足的,而秦军运输粮食要长途跋涉,人数又众多,所以廉颇选择坚守不出,他在赌,赌秦军先无粮,但哪里料想,此时的秦国是兵强马壮,粮食充足,根本不惧怕打持久战。很快,赵军得不到补充,粮食慢慢要见底了。而此时,秦军阵营里,白起也才刚刚到达战场,利用反间计使赵军换掉了廉颇,改用赵括。刚开始赵括依然是采用廉颇的战略,坚守不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于赵军粮食见底了,军营里人人都很疲惫,赵括实在无计可施,坐等饿死不如战死沙场,于是组织死士展开自杀性进攻,这里也看出赵括其实是很有血性的男子汉。

所以并不是赵括的能力不行,而是时运不济,当了一个替罪羊。假如依然还是廉颇领兵,最终的结果肯定还是输,甚至廉颇也会做出跟赵括一样的选择,带兵出战,最终战死沙场。

William

William

西汉皇帝,祖传的同性恋

汉高祖刘邦:刘邦宠爱的男色叫籍孺。刘邦打下天下就不早了,传不出什么风流韵事

汉惠帝宠爱的男色叫闳孺。二人均长得漂亮,举止柔婉,惹人怜爱。史书记载他们与皇帝同卧同起

汉文帝南充有三个,最主要的叫邓通,偷梁换柱广为人知,一.吮痈舐痔 二.铸造邓通钱

有一天,汉文帝大腿根上长了个疮,疼痛难忍,贵为皇帝如此敏感之地怎能让别人看到?于是忍着没请太医,便和邓通说了。

当即邓通便为汉文帝吮吸痛处脓血,疼痛减轻,汉文帝大为感动,便认为,即使是太子也没这么孝顺,于是叫来太子,太子有点犹豫了为难,于是便说邓通的优秀与孝顺,就这样为邓通的覆灭日后埋下祸根。

某日,邓通哭诉,算命先生说我会穷死街头,汉文帝宠爱一笑,便大怒,我保邓通了,看谁敢饿死他。于是把中央银行行长的职位给他了,顺便把让他当了矿长,对,家里有矿,一群矿那种。富可敌国一时无二

汉文帝驾崩,汉景帝继位。

上来先把这个谄媚的狐狸搞死,收回矿权,剥夺官职,曾经风光无二的红人,应了算命先生的话,穷困潦倒饿死街头

汉景帝的男宠只有一个,就是郎中令周文仁。

汉武帝贪色多情,男宠也有好几个。

汉武帝的第一个男宠是韩嫣。长得漂亮还善于骑射,相当于学校里的一米八八的打篮球的帅哥还会弹吉他撩妹,一颦一笑够人魂魄,但这个人不够老实,凭着皇帝的宠爱去撩妹,淫乱后宫被太后赐死

李延年为汉武帝唱“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曾经犯罪受宫刑,于是激素紊乱,本来就长的妖艳,这下雌性激素一涨,更加勾魂摄魄,弹得好琴唱的好歌,除了生孩子个个比女人强。后来,失宠,赐死

汉哀帝的男宠是董贤。哀帝对他宠幸无比,出则参乘,入则侍寝,旬月间赏赐百万,京师震动。哀帝越来越离不开董贤,不仅夜间同眠,白天午睡也让他陪侍。有一天,哀帝醒来,想起身下床,不料睡衣的袖子被董贤压住了,哀帝不忍惊扰睡着的董贤,竟抽出佩刀,轻轻地割断了衣袖,悄悄起床。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断袖”的故事。从此,断袖也就成了后世男宠的代名词,“断袖之情”被喻为同性之爱。汉哀帝死后,董贤被迫自杀


bomboom

bomboom

我以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吧,例子的主人公是《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师。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在终南山去世,太子李治即位史称唐高宗,玄奘看着李治继位,心里长出了一口气。玄奘虽在沙门之内,但为了翻译佛经振兴佛教,世间的因果终是沾染了很多。当年玄奘在太宗身边如走崖边,随时都可能万劫不复,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时常帮衬玄奘一二。不过天下从来没有无源之水,玄奘从西域回来时,李治虽然已是当朝太子,但坐上那把椅子的前景依然晦暗不明,长孙无忌知道玄奘常伴太宗左右,希望玄奘在太宗面前对李治能有所关照。

玄奘深知自己要想顺利译经、再昌佛教,必须有所依靠,而且李治本人对佛教并不排斥,于是只好点头答应。李治曾在玄奘协助下写佛经为太宗祈福,玄奘在太宗面前也经常称赞李治,而长孙无忌则会投桃报李,时时帮衬玄奘,甚至答应在李治继位后,定会助玄奘重振佛教。贞观二十二年,李治为报母恩修建的大慈恩寺即将完工,李治将玄奘的译经场从弘福寺迁至此处,请玄奘出任上座,并请太宗为玄奘主持了入寺升座仪式。

李治即位后遵守了承诺,对玄奘照顾有加,并特许玄奘在大慈恩寺建大雁塔,一切用度都由宫中拨付。在随后的的一段时间里,玄奘译经建塔都一一落实,玄奘感觉佛教中兴在即十分高兴。但好景不长,随着帝位稳固,李治开始了王权对神权的打压。永辉六年,在李治的默许下,五品小官吕才公然指责译经场的僧人翻译有误,并直接对玄奘管理译经场的能力提出了质疑。已经熟悉官场运作的玄奘知道,吕才只不过马前卒,是李治对自己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面对吕才的质疑玄奘选择了沉默,不明所以的弟子慧立感到愤愤不平,自己的师傅佛法精神,在高僧云集的天竺曾为了佛法力挫群僧,面对一个根本不信佛的小官竟然哑口无言。于是他私下里去找了宰相于志宁,希望能他能出面平息此事,玄奘知道后大惊失色,知道一定会引来更多的麻烦。李治知道后,竟然下明旨让吕才和玄奘公开辩论,玄奘无奈只好从命。吕才自然不是三藏法师的对手,但他却是面带微笑走的,获得胜利的玄奘却是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

不久之后,李治就派人来监管译经场,并将玄奘召进宫中相伴,这次连慧立也明白了李治的意图。在李治的安排下,玄奘多次为武后祈福并敬献祥瑞,外人看来玄奘已失去了气节,在信众中的形象一时黯淡了下来。而曾经在朝中支持玄奘的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等人也对玄奘产生了看法,毕竟他们都坚定反对武则天称后。此时的玄奘远离信众,朝堂之上也再无人支持,于是只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到李治和武后的身上,但很快玄奘就知道自己错了。

武后在生产未来的中宗李显前后,玄奘积极为武后祈福,并趁武后担心不能顺利生产之机,请求武后将未来的孩子许给沙门。武后顺利生产之后,应约让尚在襁褓的李显拜了玄奘为师,法名“佛光王”。武后为了酬玄奘为顺利产子祈福之功,对他很是关照,驾幸洛阳时曾带着玄奘一起,并让玄奘和俗家的姐姐相会,还帮助玄奘重葬了双亲。玄奘这时错误的认为李治已经回心转意,不再打压佛教,就请求李治提升佛教地位,但立刻就遭到了拒绝。

在洛阳期间武后对自己的也开始变得疏远,玄奘此时已经年逾花甲,往来西域时也染上了暗疾,此时忧惧之心一起,立刻一病不起。当时的御医都在洛阳宫伴驾,而自己所在的积翠宫并无良医,玄奘此时不想去麻烦帝后,只好外出求医。很快帝后二人得知消息,并派来了一名的御医来“看望”玄奘。玄奘没有因为派来的是个新入宫的御医而感到不受尊重,因为御医一来就下告诉他,帝后对于玄奘私自出宫求医十分不满。

回到长安后,李治没有让“佛光王”的师傅进宫,也没有让大慈恩寺“上座”回寺,而是让他去了西明寺,但并没有安排任何职位,此时西明寺的“上座”是道宣(续高僧传作者,其中有关玄奘的论述,多有贬义),道宣早年也曾助玄奘译经,但和玄奘不睦很快又离开了译经场,玄奘知道李治如此安排的用意,于是上书李治请求去偏远的玉华寺译经,并放弃地位显赫的大慈恩寺“上座”一职。这正是李治希望的结果,于是李治很快就同意的玄奘的请求。

和玄奘一起回玉华寺的除了自己的徒弟,还有李治安排的五名“护卫”,按李治的要求,玄奘不得随意出玉华寺,定期还有回长安觐见,所有外出都要有“护卫”贴身陪伴。远离了政治纷争和俗世荣耀的玄奘,在玉华寺内安心的译经,历时四年有余,翻译了经书近千卷,夜以继日的工作摧垮了玄奘的身体,但是玄奘不敢停下来,因为停下来他就会想自己的一生的付出是否值得,他虽然遍阅佛法、通晓三藏,但对于这个疑问,他却不知道,也不敢知道答案。

公元664年,当桌上的油灯燃尽之后,玄奘也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是不是和大家心目中的唐僧有很大差距呢?

梦归何处~

梦归何处~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