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符合历史吗?

Snowymount
关键是史观有问题。非要把秦国设为正义一方,六国设为非正义的一方。作品完全站在秦国的立场上,于是,秦国所为皆是堂堂正正,六国所为皆是猥琐可笑。无限拔高秦国,贬低六国。没有站在大中华的高度来演绎中华民族的这场波澜壮阔同时充满慷慨悲歌的历史大事件,因此也就缺乏一种历史的深厚感和历史哲学的味道。

路一咋的主人
孙皓晖的《大秦帝国》,作者洋洋洒洒写了几百万字,堪称鸿篇巨制,我是极其喜爱历史的,这书的文笔跟叙事也还尚可,改编成的电视剧有好很多部,我尝试着去读但是读到商鞅变法的那一段我还是没能再读完,就是因为里面有我受不了的缺点
一、私货夹杂太多
就拿文中经常出现的“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这一句口号来说,历史上是没有见过这一句口号的,从来也没有听说过什么老秦人,这完全就是作者一个人的臆想,这本书当作小说读尚可,是不能当作严肃读物的,比如在书里教出了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的鬼谷子,在历史上是否出现过,还是有很大争议的,有时候你甚至觉得这本书只是一本保留了历史人物名字的同人小说
二、人物形象单一
这本书的字数大概是五百万字,但是里面的人物形象都很单一,比如:
秦孝公:立志变法的明君;
卫鞅:入世的法家奇才;
秦孝公的恋人玄奇:秦孝公的恋人玄奇;
卫鞅的恋人白雪:卫鞅的恋人白雪,白富美富二代一枚;
秦孝公的妹妹莹玉:秦国公主莹玉,竟是爱上了卫鞅。。。。
魏惠王:志大才疏的战国帝王;喜好奢华和狐姬;
楚王:志大才疏的战国帝王,胖子一枚;
齐王:立志变法的明君;
韩王:立志变法的明君;
庞涓:骄傲自大的将军;
作为历史人物,很多人性格都是复杂的,并不是简单的标签化,小说的目的是塑造人物形象,作者浪费了那么多篇幅都没有把人物形象塑造起来,这一点很失败
三、历史观扭曲、过分美化法家
商鞅的思想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几个词:军国,集权,愚民,弱民。看过《商君书》的都知道,这书读起来毛骨悚然,商君治的不是民的国,是王的国,把人民当成畜生,我个人认为,这样的人,应该被唾弃,活该被车裂
商鞅所代表的法家思想已经背离了现代社会,而作者在小说里对于商鞅的推崇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有人说,这本书不应该叫《大秦帝国》,应该叫《商鞅传》,这本书豆瓣打到了8.6分,说实话是豆瓣之耻
这本书我是不推荐大家来读的,如果大家愿意了解中国古代史,通俗读物我更推荐明朝那些事、易中天中华史、《天朝的崩溃》、吕思勉《中国通史》这些,国外史更推荐《全球通史》、《旧制度与大革命》等等

禾小木木
看过,用二百元的破手机看的,眼睛没累瞎了。小说虚构。我就记得这小说把秦国说成天下第一,被推翻是历史倒退。把商鞅说成是大英雄,变法改革。赵高开始是忠勇之士,后来突然变坏了。

奋斗中的小蜗牛
小说,和历史是两码事

悠闲锦言
棒子图小利而自喜,蜗半岛如落井之蛙,好自娱无远谋,更无作乱谋逆之意,遂不足惧。然,倭寇远离中土,虽困居叶岛,名为败战,实则军国之势愈演愈烈,据吾海岛,屡犯吾东南之海,国无宁日,可见其悔霸意未泯,贼心不死。民尝闻:国富则盛名远,兵强则四海平。而今吾富、强咸具,却屡受欺辱,忍气吞声,民心日寒,愤之且且。民生为秦人,蒙先祖遗威,虽不及先人勇猛之万一,然拳拳报国之心,不曾耗灭分毫。今而立之年,民料不能目睹吾师东征之日,虽逝而遗恨,嘱告吾儿,他日若遂吾愿,东定倭贼,家祭勿忘告乃翁!

qiqi
大秦帝国系列,裂变,纵横,崛起三部,分别以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为原型,讲述秦国统一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从看过三部电视剧个人体验而言,三部电视剧整体上是还原了秦国由弱变强百余年的历史进程,从剧情,服装,道具,语言,演员的表演功力等方面,都堪称优秀。
当然,既然是电视剧,就不免有演绎的成分,多了一些感情戏,但大秦帝国系列,并没有过多渲染感情戏,主线很清晰,人物个性鲜明。
因此,对于通过大秦帝国系列去了解秦国历史,还是可行的。为更加深刻了解这段历史,建议在看的时候,看到特别吸引人的历史片段,不妨同时找一下史料再做对比。

wendines
不符合历史有三点,1,人物,秦孝公的媳妇是韩女,这个是商鞅的旧情人,不是百里玄奇,更没有什么白雪.....很多人物属于无中生有,2,时间线,申不害,孙膑,庞娟都早于商鞅,还有孟子都同时代了,什么樗里疾都和商鞅同时代了,瞎扯淡......3,剧情胡编乱造,什么秦孝公和商鞅公如青山,我如松柏,完全是瞎扯淡,秦孝公死前就已经密昭处死商鞅了,商鞅自始至终只是一个打工的,把公子卬往死里黑,景监不是什么武将,是秦孝公的近侍.....最主要的是,这个商鞅非常不符合历史,商鞅是一个大恶之人,行大善之事的天使和魔鬼的集成,他同时是一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人,不忠,是和秦孝公夫人有染,不孝是因为其养母,母死不赴,不仁是因为屠戮老臣,甚至是那些百姓说他变法好,他直接把那些人杀了,然后说,法只能执行,不能说,说必死,不义是因为和公子卬不仅是发小,伴读,还是结义兄弟,河西大战,诱杀公子卬,然后魏军阵前失帅,魏军全军覆没,最后他逃亡的时候,到魏边境,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不让入境的,其次商鞅在后期,贪婪成性,居功自傲,狂妄自大,架四马车碾,架子比国君还大,走到哪里都先扫街.....最后他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为他求情....

水墨猫
当评书演义看。

birchtree
《大秦帝国》是小说、电视剧,自然不能完全符合历史,以下是一些不符历史之处: 1、女子十五岁及笈,男子二十岁加冠,电视剧搞了个公主十八岁加冠
2、秦孝公登基不久的六国分秦完全是编的
3、作者没搞清先秦姓氏制度,先秦男子名字为“氏+名”,女子为“名+姓”,小说中楚宣王熊良夫成了芈良夫,商鞅给一个姓陈的小丫头起名叫陈河丫,白圭闺女叫白雪,百里遥孙女叫百里玄奇,秦国是赵氏嬴姓,剧中却说了好几次嬴氏,电视剧第二三部楚怀王熊槐成了芈槐,齐王成了田姓,一个公主叫姬狐,还嫁给了同姓姬的燕昭王他哥,屈原成了芈原(预告说的是屈原,口型也是屈原,改成芈原应该是广电的事)
3、秦国三帅中的孟明视是字孟明,白乙丙是字白乙,作者完全把他们当成姓孟姓白了,虚构出了孟西白三族。作者还虚构了百里奚的后代世世隐居,而孟族是孟明视的后代,却在秦国当官,让人觉得作者连孟明视是百里奚的儿子这一基本史实都不知道
4、很多历史人物早出场,孟子比商鞅小了二十多岁,而书中孟子比商鞅大很多,而且编了个商鞅骂孟子,第二部又编了个张仪骂孟子,侯嬴、晋鄙在史书中是信陵君窃符救赵时才出场,当时是公元前257年,而大秦帝国中都把他们安排到商鞅变法时期,侯嬴由一个大梁看大门的变成了商鞅朋友,商鞅变法是公元前356年,廉颇历史上活了八十多岁,而要按大秦帝国廉颇的出场时间算,廉颇得活120多岁,战国四公子都活成妖精了,书中这四个都提前出场了而且总共搞了八十多年的合纵,历史上秦惠文王十来岁登基,而作者给改成了十来岁被流放,三十多岁才登基
5、赢华由男的变女的(电视剧第二部改回来了),樗里疾是秦孝公庶子,而作者给改成了两者没血缘关系,秦孝公只有秦惠文王一个儿子,电视剧二三部给改回来了,不过名字成了嬴疾
6、脸谱化太严重,秦孝公商鞅等没有一丝缺点,秦孝公为保全商鞅特地给商鞅留了一万精兵,不听国君的只听商鞅的,商鞅知道后把这诏令给烧了,历史上商鞅本来是造反被杀然后被车裂,秦人根本不怜惜他,作者给改成了商鞅故意不按法律惩罚王轼,自愿下狱以此引出蛰伏近二十年的老世族,被车裂时很多秦人活祭商鞅,还带来了万古法圣牌匾,哭得那叫一个伤心,公子卬本是名将,作者完全给改成了庸将,申不害变法本是成功的,令韩国十几年不受侵犯,申不害最后是病死的,作者给改成了变法是失败的,申不害是自尽的,还说这显示了吏治变法的脆弱性。马陵道之战庞涓、太子申战死,随后魏惠王对庞涓予以厚葬,而作者给改成了太子申没死,将责任全部推给了庞涓,还怂恿魏惠王将庞涓尸体喂狗,然后龙贾直谏,斥责太子申公子卬临阵脱逃,然后魏惠王不听,将龙贾下狱。商鞅变法的法治作者完全当成了现在所说的法治,而且还说秦人受刑毫无怨言,很爱戴商鞅,历史上商鞅处决秦人,曾将渭水染红,作者给改成了秦人一万多人为争水源进行械斗,导致很多人死亡,商鞅因此处决了七百多人,受刑的一个工匠还大喊私斗可耻,公战光荣。商鞅变法是重农抑商,结果作者改成了商鞅要兴商贾。历史上商鞅将先说新法坏后说新法好的人流放,而作者对这一比较有名的事情却只字不提。商鞅变法曾将说新法不好的书全部烧毁,而作者却说这是六国为防秦国变强而故意歪曲新法,秦孝公不得以才将这些烧毁,对这给予了肯定。墨家就是一个普通学派,而作者却将墨家写得跟神秘组织样,据点在神农山,因误会商鞅变法而要杀秦孝公,秦孝公为解除误会而亲赴神农山,在神农山还说出了明朝才出现的学霸一词,与墨家辩论时为证明变法不是苛政而情愿受死,最终使禽滑厘解除了误会,滑念gu,电视剧念成了hua。徙木立信本是奖励五十金被改成了百金。商鞅从未要废除奴隶,而作者却改成了商鞅变法废除奴籍,只是犯法的才没入官府为奴。商鞅推行县制改成了郡县制。历史上商鞅对公子卬说自己要议和,骗公子卬入席,然后在酒席上就将公子卬逮捕,作者给改成了公子卬骗商鞅说可以议和,然后埋伏兵队准备发起进攻,但被商鞅识破,拦截了魏兵,后为显示秦兵的战斗力,放出一部分魏兵,在开阔地带正常交战,以两万五秦国步兵对战三万魏国骑兵,大获全胜,后又大败龙贾,龙贾自尽,而历史上龙贾压根没自尽,是在秦惠文王时才死的,第二部龙贾死而复生,结果又死一次。赵良本是劝说商鞅辞职以此来避祸,是个贤士,作者却将他写成了反对变法的保守派,劝商鞅辞职成了维护老世族利益。作者在小说中一写到项羽就要写江东屠夫什么的,对项羽大加斥责,而对白起却有很多赞美,并将坑杀四十万降卒改成了二十万,而且还是用箭射。秦始皇焚书坑儒该成了儒生要阴谋发动叛乱复辟旧制,秦始皇不得以才焚书坑儒,就连秦始皇将陨石附近的人全部杀死都成了镇压复辟。
7、咸阳在栎阳西面,作者却写成了咸阳在栎阳东面,商於是商、於两个地方的合称,作者却当成了一个地方,编出了个商於郡,而且於念wu,电视剧念成了yu
8、小说中秦惠文王犯法,然后商鞅割了嬴虔的鼻子,随后嬴虔闭门不出二十年,他妈感觉到嬴虔可能会对商鞅不利,于是留下密令要秦孝公杀了嬴虔,嬴虔知道后请来了个胡人,胡人说他可以让嬴虔死去十个月,十个月后可以再活过来,嬴虔随后死去十个月,到秦惠文王登基后又活了过了。历史上秦惠文王犯法商鞅惩罚了嬴虔但并没有说如何惩罚,割鼻是在四年后嬴虔自己犯法导致的,随后是闭门八年而不是二十年,秦孝公也从来没要杀过嬴虔,那个死后十个月又复活实在是扯淡
9、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意思是刑法不尊重大夫,礼法不卑贱庶民,作者给理解成了刑法不加于大夫,礼法不下到庶民,完全理解反了。商鞅要杀赵亢,结果赵亢说了句刑不上大夫,商鞅说了句刑上大夫,自秦国变法始。商鞅说赵亢尸位素餐,而尸位素餐出自汉书。秦惠文王对荧玉是自己定当负荆请罪,而负荆请罪这件事发生在他儿子秦昭襄王在位时期。剧中甘龙还将苦心孤诣念成了苦心孤指。“七月流火”是指天气转凉,作者却给理解成天热。小说、电视剧中多次称呼官员为“大人”,而“大人”一词用于官场始于明朝。
10、义渠生活方式是农耕,剧中却成了游牧。骑兵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才有的,结果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都提前有了骑兵。小说动不动就吃牛肉,而当时是不可能随便吃牛肉的。秦国二十等爵皆为右在左上,作者却说左庶长比右庶长大。电视剧第二部宣太后结婚前就有了私生子,而历史上宣太后是在秦惠文王死后才有私生子的,而且两个私生子电视剧改成了一个。第三部秦昭襄王说了执着这一词,而执着是佛教用语 ,本意是过于拘泥于某一事物,跟现在说的执着根本不是一个意思,而且佛教是汉朝才传进中国的。
《大秦帝国》符合史实的程度极低,虽说小说必须虚构,但作为历史小说,大事及最起码的史实不应出现过多的错误,《大秦帝国》连这都不能做到,比《李自成》差远了,因此看看就行,不必当真。

点点rat
大秦帝国之崛起摆乌龙,合纵攻秦和范睢之死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电视剧第三部大秦帝国之崛起最后几集是长平之战之后的事情。范睢不是辞相回到封地病死,而成了秦昭王赐毒酒而死,这个暂且忍了。六国合纵攻秦河东决战结果大败,六国君主还共同臣服于自封天子的秦昭王。这个实在忍不了了,这都哪跟哪啊,编的也太离谱了吧!下面笔者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一下这段历史的真相,大家可以自行比照电视剧情节。
邯郸之战( 公元前259至公元前257年)
长平之战后的第二年,赵孝成王听从虞卿的建议,拒绝割地给秦国议和,联系六国合纵伐秦。秦昭王于是派王陵率军二十万兵,直攻赵都邯郸。十万赵军在廉颇的率领下顽强抵抗,平原君赵胜散尽家财赏赐普通士卒,阵前激励赵国士兵共赴国难,还把自己家的妻妾编入行伍,为赵军提供后勤保障。想起以前平原君为救魏齐曾经只身入秦,被扣留也不出买朋友的义举。其实平原君唯一让人诟病的可能就是劝赵王接受上党一事。
赵国军民同仇敌忾士气大振,于是王陵攻打邯郸一年多也没有攻下,反而战死五万人左右。秦昭王命白起接替王陵为帅,白起称病推辞。秦昭王于是令王龁(hé)代替王陵增兵十万到邯郸继续攻城,但是秦军付出伤亡过半的代价,还是不能攻下邯郸。后来范睢举荐的郑安平率兵五万携带大量粮草,增援邯郸。秦军总兵力已经超过三十五万。
邯郸城里粮食终于吃完了,赵孝成王只得派平原君出城到楚魏两国求救。平原君门客毛遂自荐说服楚考烈王,楚国派春申君黄歇出兵十万救赵。魏安釐王也派晋鄙率军十万救赵,但是被秦国恐吓停滞不前,信陵君魏无忌窃取虎符杀晋鄙,亲自率魏军救赵。这时秦昭王又征调白起,白起依然托病推辞。秦昭王罢免白起官爵,白起自杀。
邯郸保卫战的第三年,赵军与魏楚联军里应外合,大败秦军。王龁率残部逃回汾城(也就是河东)。秦将郑安平所部2万余人逃的慢了,被联军团团包围,只好降赵,邯郸之围历经近三年终于化解。
联军反击秦国之战
赵魏韩楚联军在邯郸之战后乘胜追击,收复了大片失地,包括魏之河东郡以及安阳,赵之太原郡以及皮牢、武安,韩之上党郡以及汝南。秦国几乎丢失了所有函谷关外的土地,一夜回到解放前。整个战役秦军伤亡达到近三十万人,这是山东六国合纵对秦国取得的最有成果的一次胜利,大大延缓了秦国灭亡六国的进程!
范雎,王稽和郑安平之死。
公元前255年,王稽被属下举报私通诸侯被诛,范雎因为失去秦昭王信任被迫辞去相位,回到封地后不久就病死了。同年,郑安平在赵国去世,封地被收回。这三位好哥们同一年去世,不知道算不算是巧合。范雎任人唯亲,推举的人都出了重大问题,也因此连累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秦昭王灭周,取九鼎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军攻入洛阳,抓住了周赧王姬延, 押回秦国,后来又释放他会到周国。姬延死后,东周国亡,立国879年。第二年,秦昭王把象征王权的九鼎迁出洛阳, 运入咸阳。自封天子,强迫六国参拜一事应该是虚构。公元前254年,魏国屈服投降,降为秦国的属国。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在位五十六年的秦昭襄王嬴稷去世,时年七十五岁。
信陵君挂帅联军,合纵再次大败秦军
秦昭王去世四年以后,也就是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魏、赵、韩、楚、燕五国组成联军,由魏信陵君无忌指挥攻秦,在河外(今河南西部黄河以南地区)大败蒙骜的秦军,并尾追至函谷关后撤军。此战后信陵君名震天下,当之无愧战国四公子之首位,各国都派使者向他学习兵法,后世称之为魏公子兵法。而秦庄襄王也在战败后不久突然去世,不过作了三年秦王的秦庄襄王比他爸爸秦孝文王强多了,秦孝文王只做了三天王位就暴病而亡。秦庄襄王的儿子嬴政继位秦王,他就是后来的秦始皇。

carcass
《大秦帝国》是近年很优秀的历史系列电视剧,应该说该剧的框架基本与史实相符,下面是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忆江南在其著作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一书中关于大秦崛起的描述,亲们可以与剧情比较一下:
公元前359年,秦国国都雍城南门竖起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就在这根木头立下的那一刻,中国历史上许多事件的伏笔已经悄无声息地埋在了雍城那历经风霜、坚实厚重的肥沃黄土之中。 战国中前期,在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中,位于关西的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国落后。与之相邻的魏国就远比秦国强大,并且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土地。
秦孝公即位后下决心发奋图强,赶超关东诸国,他知道对于国家的发展崛起来说最重要的是人才,就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还是外国人,谁要是有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就赏赐他高官厚禄。”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卫国有一个贵族叫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他在本国得不到重用,就跑到秦国来求见秦孝公。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相当于副丞相),让他全权负责改革大事。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赐十两金子。”大伙儿先是议论纷纷,而后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去扛。这时,一个勇敢的人(历史本来应该记住这个人的名字)从人群中走了出来,说:“我来试一试。”他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赏给这个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不少。 这件事立即在全城传开了,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真不含糊!”
南门立木在秦国百姓中树立起了商鞅的威信,他就趁热打铁把起草的改革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规定:官职大小和爵位高低以军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一、废井田,开阡陌;二、建立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三、为了便于向东发展,迁都咸阳。 商鞅深知只有强大的农业才能支持不断扩大的战争,所以他重农抑商,大力发展农业,并通过严谨的法律对农业实行有效的宏观管理,还大修水利工程支持农业的发展。秦灭楚时发动了六十万的大军,打了将近两年,如果秦国没有发达的农业,进行这么大规模的战争绝对是不可能的任务。
商鞅还把其师李悝的法经改为秦律,推行全国,这是一套任何别的国家都无法忍受的繁杂、严厉、苛刻的法律。从此以后,整个秦国都严格地按照这套法律成功而有效地运转,它影响了六代秦人,直到秦始皇,最终使秦国完成了灭掉六国、一统天下这一伟大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 比如,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可以说整个生活跟打仗挂钩了,这就是商鞅著名的军功授爵制度。 商鞅还提出并实施了“一刑无等级”,即“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这颇有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味道。在贵族特权还普遍存在的条件下,敢于提出“一法令”,其胆识和魄力是可以想见的。
后来,秦孝公去世,旧贵族趁机诬告商鞅“谋反”,将他杀死后施以车裂之刑。商鞅虽死,但由于新法颁布多年,深入人心,得以继续贯彻。他若地下有知,在为自己伤心的同时,肯定也会为变法的成功而深感欣慰。
自从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的农业生产逐年增加,军事力量日渐强大,为领土扩张、统一六国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基础。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对方的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也打了下来,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土地,把国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秦国越来越富强,周天子深为震动,派使者给秦孝公送来了祭肉,封他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首领),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
秦孝公的儿子秦惠王先夺取了三川地区,而后北收上郡,南取汉中,西括九夷,东据成皋,割取了其他诸侯国的大片土地。 公元前256年,秦昭王灭掉了早已名存实亡的周王室,天下完全陷入了群龙无首、诸侯混战的状态。
秦国的发展引起了东方六国的恐慌,再也不敢小觑曾被它们当作夷狄之邦的秦国,于是,纵横捭阖、唇枪舌剑的纵横家们登上了历史舞台。
苏秦主张并笃行合纵攻秦之策,不仅担任纵约长,而且身佩六国相印。与苏秦齐名的张仪为秦国提出了连横的主张,为了瓦解齐楚联盟,张仪不惜利用欺骗的手段,后来秦国运用张仪的连横之术逐步瓦解了六国的合纵行动。
范雎为秦昭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政策,即近的攻打,远的交好,像蚕吃桑叶一样,先吃嘴边的,再向旁边吃,最后把整个桑叶吃光吃尽。这一战略方针为秦国历代君主所用。秦王政采纳李斯和尉缭的意见,厚赂六国豪臣,以乱其谋,同时任用姚贾以金钱离间六国的关系,任用顿弱网罗人才,离间别国的君臣。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一扫天下的伟大惨烈战争开始了。 秦军先由弱小的国家下手,第一个锁定了睡榻之旁的韩国,秦始皇派内史腾率军长驱直入,俘虏了韩王安,在韩国故地设置了颍川郡(郡治在今河南禹县),韩国宣告灭亡。 灭韩之后,第二个目标就是赵国。长平之战时,秦军用计散布谣言,使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导致赵军四十万被俘之后被坑杀,赵国主力彼时已经损失殆尽。公元前229年,赵国接连发生大地震和大饥荒,秦始皇再次命王翦、杨端向赵国发动全面进攻。王翦施行反间之计,用重金收买赵王宠臣郭开,大肆诽谤李牧等人,说他们要谋反,结果李牧被赵王杀害。公元前228年,王翦大破赵军,攻克邯郸,俘获赵王迁,占领赵国本土。接着挥师北上,屯于中山(河北定县),逼近燕国。 秦军逼近燕国,引起燕、代一片恐慌。燕国的太子丹收容秦国叛将樊于期,并通过燕国勇士田光结识了刺客荆轲,企图刺杀秦始皇,但荆轲未能杀掉秦始皇,反而激起了秦始皇对燕国的愤怒。
公元前226年,秦军攻占燕都蓟城(今北京市),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往辽东。 秦军攻克燕都蓟城后,把打击的矛头指向了魏国。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王翦的儿子王贲率领十万大军攻打魏国。王贲看到大梁城地势较为低下,又离黄河、鸿沟不远,遂令秦军开渠,将黄河、鸿沟之水引至大梁城下。三个月后,城垣崩塌,秦军攻入大梁,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李信率军攻楚。李信轻敌冒进,先胜后败。公元前224年,秦始皇亲请老将王翦,令率六十万大军伐楚。大破楚军于蕲南,杀楚将项燕,占领楚国大片领土。公元前223年,王翦与蒙武合攻楚都寿春,俘获楚王负刍。次年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楚国的江南地区,降服百越之君,楚国宣告灭亡。 楚国灭亡后,秦始皇派王贲率军深入东北,扫除燕、赵残余势力。公元前222年,王贲攻占辽东,杀死了太子丹,俘虏了燕王喜,接着攻下代城,俘虏了代王嘉,燕、赵两国彻底灭亡。至此,东方六国中就只剩下齐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命王贲率秦军从燕国边界南下进攻齐国。王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没有遇到什么抵抗的情况下,猝然攻入齐都临淄(山东淄博)。齐王建入秦投降,齐国也被纳入秦国的版图。
仅仅用了十年时间,秦始皇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灭掉了六国,一统华夏,李白写诗赞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
《大秦帝国》三部曲算得上近代不多得的历史剧佳作,还原了大秦崛起一统六合的时代风云,所以在没什么宣传的情况下依然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夜狼文史工作室推荐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一看。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体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忆江南。
忆江南,历史学者。原名张恒涛。已在《青年文摘》,《意林》,《百家讲坛》,北京青年报,齐鲁晚报纸,《扬子晚报》等报刊发表作品十余万字,作品收入《历史开卷有疑》、历史的伤口、历史江湖、并非“史”无对证等书。代表作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1、2、3部畅销不断,第四部即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