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时期唯独乾隆朝没有出现“后宫,太监,权臣,皇族”干政?

如题,为什么清时期唯独乾隆朝没有出现“后宫,太监,权臣,皇族”干政?
提到的作品

[历史]清史稿

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姓爱新觉罗氏,讳努尔哈齐。其先盖金遗部。始祖布库里雍顺,母曰佛库伦,相传感硃果而孕。稍长,定三姓之乱,众奉为贝勒,居长白山东俄漠惠之野俄朵里...

柯劭忞

最新跟帖
ο天黑黑°

ο天黑黑°

出现后宫、权臣、太监、皇族干政、专权有制度原因,同时也是某些特殊情况造成的,其中皇帝是最大的原因,因为皇权是一切。正常情况下,作为一个独裁专制的顶峰的皇帝是不能容忍至高无上的皇权被侵犯、分割的,出现这些问题往往是因为皇帝出了问题。清朝吸取前代教训,在制度上进行不断完善,至乾隆时已很完备,另外乾隆十分精明能干,不会给别人干政的机会和条件。

历史上后宫干政、外戚专权在汉朝最严重,这是吕后开的头。西汉末年王莽就是外戚,达到了外戚专权的第一个顶峰:篡位自立。东汉末年也是外戚专权,附带后宫、宦官干政。汉武帝立年幼的刘弗陵为太子时,处死其母亲,其理由就是“子少母壮”,怕后宫干政以致外戚专权。后宫干政、外戚专权往往是连带的,后宫干政往往要依靠外戚专权。后宫干政专权无外乎两个原因:1.皇帝懦弱,如汉惠帝的母后吕太后,唐中宗的皇后韦后,还有大名鼎鼎的武则天;2.皇帝幼小。这种例子很多,最为国人所知的是慈禧太后了,同治年幼继位时,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北魏的胡太后最有代表意义。北魏太祖立下规矩:立太子后,处死太子母亲。到了宣武帝时事情有了变化,嫔妃胡氏在儿子立为太子后并没有被处死。公元515年,宣武帝去世,元诩即位,是为孝明帝。尊宣武帝皇后高氏为皇太后,尊胡氏为皇太妃。不久胡氏,逼皇太后高氏到瑶光寺出家为尼,尊自己为皇太后。由于元诩年幼即位,所以由胡太后临朝听政,大臣还称她为殿下,下令处理事务。从此胡太后祸害朝廷,淫乱后宫,使开浑身解数把国家折腾得千疮百孔,北魏政权开始走向倒计时。

太监专权的原因很简单,皇帝给了他们权力。唐安史之乱后,宦官李辅国策立了一次不露痕迹的政变,拥立肃宗,唐肃宗李亨因强藩作乱险亡其国而疑忌将帅,开始用自己宠信的宦官统帅禁军,开始了宦官掌权的先例。至唐代宗时,宦官的势力又进一步膨胀,充任内枢密史,掌管机密,承诏宣旨。至此,宦官开始逐渐的控制了军队和朝政,而皇帝确逐渐的控制不了宦官,甚至反被宦官所控制,后来发展到废立多位皇帝,甚至杀害了两位皇帝。这是历史上宦官专权的顶峰。

明朝洪武初年,朱元璋规定宦官不得读书识字,不得干预政事,对宦官控制很严。朱棣因夺帝位曾得助于宦官,故视他们为亲信,设东厂,由宦官主持。宦官开始取得出使、专征、分镇等大权,为后来的宦官专政提供了条件。后来宣宗又让太监读书,并开始把批红的权力授予太监。明朝皇帝依靠太监是出于两个原因:一是为了牵制庞大的文官集团,二是分担皇帝的政务,使自己能身心愉快。

宦官专权,始于英宗时的王振,英宗是年幼继位。明朝太监专权有一个条件:皇帝年幼继位或年少贪玩,所以造成明朝宦官专权既有制度原因,也有皇帝自身的的原因。

至于皇族干政这是最遭忌讳的,有分权乃至废立的严重威胁,所以往往是被严加防范的。

满清立国之初有八王议政,是清王朝奠基人努尔哈赤开创的一种贵族军事民主制,即由极少数的皇亲贵胄共同决定军国大事的一种制度。后来皇太极为了专权逐步废除了这一制度。可见君主独裁天然隔绝皇族干政。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皇朝,采取许多措施使封建专制集权达到顶峰。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军在西北与准噶尔蒙古激战,为及时处理军报雍正皇帝始设军机房,雍正十年改称军机处。乾隆皇帝即位后服孝,安排数位“总理事务王大臣”进入军机处,故改名总理事务处。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乾隆服满亲政,总理事务王大臣等自请罢职,恢复军机处名称,自此遂成定制,军机处成为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核心权力机构,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地位更被削弱至几乎可忽略不计,政治权力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成为清代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这就没有了多少外戚,太监专权的空间了。

明代时就基本没有外戚干政专权了,因为在那时就有了严重的防范心理和严密的制度。

清朝对皇族的管控十分严格,不可能有什么干政专权机会,以乾隆之精干更不会让这种情况出现。对太监的管理也空前规范和严厉,从制度上消除了太监干政专权的可能,而乾隆帝本身对太监扰政十分重视。

清朝的皇子不在母亲身边长大,统一从小进行培养,一是可以培养好接班人,二是防止后宫干政。

总之到了乾隆时期,各项制度都到了封建专制集权的顶峰,在前人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一切制度都十分完备,再加上自诩为十全老人的乾隆确实是个优秀的皇帝,皇帝没问题,一般出不了问题,所以韩隆时期一切干政专权都是不可能出现的。

编辑



美澍

美澍

在整个清朝没有出现过宦官过多干政,那是因为吸取了明朝的教训,明朝正是由于宦官的干政而衰亡的。

在清朝,朝政大权稳稳的抓在皇帝的手里文官集团辅助皇帝处理好国事,根本看不到太监参政的影子。

在乾隆时期,正处于国家兴隆昌盛的局面,朝廷根本不需要其他相关的人过多的关心正事,

鉴于历史上,从汉朝的吕后到清朝的孝庄太后,后妃干政的事情出现的特别多,所以他必须要防微杜渐。乾隆唯一怕的就是的母亲老太后干预正事,所以在他继位之后第三天就给太后身边的太监、宫女发布了一道谕旨,他说:“凡国家政事,关系重大,不许闻风妄行传说,恐皇太后闻之心烦。” 实际上,就是对太后进行了信息封锁,防范她有任何干预朝政的可能。

乾隆身边有两个亲兄弟,一个是跟他同岁的弘昼,从小在一个桌上吃饭,一起玩,一起上学,感情非常深。但是当了皇帝之后,这种兄弟情分马上就发生变化了。乾隆登基之后,一心想搞好和这两个弟弟的关系,所以他在金钱上对这两个弟弟非常厚待,给他们封了很高的爵位。但是乾隆从来不忘记敲打这两个兄弟,提醒他们现在不再是兄弟关系,而是君臣关系。

除此之外对社会的其他各个阶层,乾隆也都采取了非常强有力的防范和控制措施。比如乾隆当了皇帝不久,就编了一部宫廷法典,叫宫中现行则例,专门约束太监的,明确规定每一个太监的职责,几点上班几点下班,规定得非常详细,就是说我们今天所说的这种精细化管理。乾隆对太监一直注意防微杜渐,所以乾隆统治的60多年没有任何一个太监能够干政。



crony

crony

古代封建王朝社会,总是会出现权臣专政、皇族掌权、后宫干政、宦官干政等各种现象。而这些现象,也常常会造成古代王朝的解体。旧的王朝灭亡,被新兴的,没有后宫、宦官、权臣、皇族乱政的新王朝所取代。而新王朝又会延续两三百年,在这延续过程中,朝廷中皇帝的掌控能力又会逐渐减弱,又会出现新的几股势力乱政的现象。

比如西汉和东汉两个王朝,本来强盛一时,但是皇帝后来越来越弱,年龄越来越小,行事越来越荒唐。于是,朝廷逐渐被后宫掌握,被外戚、宦官及权臣掌握,王莽、梁冀、十常侍这样的人出现,这两个朝代也就走向灭亡了。

(十常侍乱政)

再比如唐朝,一开始也是强盛无比,但是“安史之乱”以后,除了地方上军阀割据外,朝堂也被宦官所掌控。以至于宦官可以任意废立皇帝,杀戮皇帝。最终唐朝也走向了灭亡。唐朝的这种情况,在明朝的时候,又再一次重复出现。

清朝的时候,雍正、康熙之前,朝堂的权力主要在皇族手里,当时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让皇帝的权力无法集中。一直到雍正的时候,朝廷还因为皇族权力太大,而让雍正大费周章。到了晚清的时候,则出现了慈禧干政等后宫干政的现象。而慈禧太后的干政,也是清王朝走向没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说起来,整个清朝,政治上最清明的时候,应该是乾隆时期。

在整个乾隆时期,基本上没有出现过皇族掌权、权臣专政、后宫干政及宦官干政这样一些现象。虽然说乾隆晚期的时候,和珅算得上是一个权臣。但是和珅只不过是比较贪腐而已,他所培植的党羽并不多,也没在朝廷中排斥异己,更不敢控制乾隆皇帝,所以他根本算不得什么厉害的权臣。而且,他不但不敢控制乾隆皇帝,还被乾隆皇帝牢牢掌控着。以至于嘉庆一上台,一下就把和珅拿下了。而拿下和珅后,却没有任何动荡。

政治清明,自然会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可是为什么,乾隆皇帝之后,清政府的综合国力却急剧下降,清朝也江河日下,最终走向了被列强轮番欺辱的地步呢?

政治清明,却造成了国家的衰败,这一反常的现象,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呢?

(乾隆皇帝画像)

我认为,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如何理解乾隆皇帝时期出现的政治清明现象。

实际上,乾隆皇帝时期的所谓“政治清明”,其实只是表象,是非常不真实的。是建立在政治高压的基础上的。

而且,乾隆时期出现的,是封建社会非常奇特的政治高压。

之所以说乾隆皇帝时期的政治高压奇特,是因为这种政治高压,和历史上其它时期的政治高压是不一样的。

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高压,是秦朝的政治高压。当时秦朝实行了焚书坑儒、严刑峻法等政治高压行为。如果说光是这样,秦朝可能还不会走向灭亡。秦朝走向灭亡,是因为它还要大肆劳役百姓,大兴土木修建万里长城、阿旁宫等浩大工程。这样一来,老百姓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种庄稼,生活就进入了困顿,因而最终揭竿而起。

甚至秦朝之所以大乱,还不是大兴土木,而是后来秦二世暗弱,赵高这个宦官“奸臣当道”,因此大家才不服,才有“揭竿而起”的说辞。

(乱政的赵高)

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这种政治高压也是如此。也是来自于权臣和宦官的高压,也是因为皇帝暗弱,让大家对“奸臣当道”不服气。才要站出来,和这些“奸臣们”斗争。

乾隆时期的政治高压,不是来自于“奸臣当道”,而是来自于皇帝的政治高压。本来,皇帝已经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了,但是乾隆还不满意,他还觉得自己权力不够,因此才大兴文字狱,进行舆论控制。同时,不断地折磨大臣们。

比如他对张廷玉、鄂尔泰等大臣的折磨;他的皇后去世后,借口对葬礼不满,对大臣及皇族的折磨等等。所有这些,就是要再一次收权。

乾隆这样高度集权,造成的结果,就是严重束缚了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让整个社会职能,囿于农业生产,也因此失去了走向世界前台的机会。最终国家坐吃山空,国力急剧下降,因而发展成清末的破败落后的可悲场景。

(参考资料:《清史稿》《汉书》旧唐书等)

eagle_jcy

eagle_jcy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