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人解答:你最喜欢的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是谁?并说明原因

幽洛洛
当然是雨果,他的《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这两部书籍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
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
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
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
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多次被拍成电影,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成为经典之作。
还有雪莱,不过他是以诗歌著称,最著名的是《西风颂》

goneagain
大仲马,(l802~1870)法国19世纪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法国19世纪积极浪漫主义作家。其祖父是候爵德•拉•巴那特里,与黑奴结合生下其父,名亚历山大,受洗时用母姓仲马。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亚历山大•仲马屡建奇功,当上共和政府将军。大仲马终生信守共和政见,一贯反对君主专政,憎恨复辟王朝,不满七月王朝,反对第二帝国。他饱尝种族歧视,心中受到创伤。家庭出身和经历使大仲马形成了反对不平、追求正义的叛逆性格。大仲马自学成才,一生写的各种类型作品达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大仲马的剧本享利第三及其宫廷(1829)比雨果的欧那尼还早问世一年。这出浪漫主义戏剧,完全破除了古典主义“三一律”。大仲马小说多达百部,大都以 真实的历史作背景,以主人公的奇遇为内容,情节曲折生动,处处出人意外,堪称历史惊险小说。异乎寻常的理想英雄,急剧发展的故事情节,紧张的打斗动作,清晰明朗的完整结构,生动有力的语言,灵活机智的对话等构成了大仲马小说的特色。最著名的是 《三个火枪手》旧译《三剑客》,(1844)、《基督山伯爵》旧译《基度山伯爵》、《基度山恩仇记》。大仲马被别林斯基称为“一名天才的小说家”,他也是马克思“最喜欢”的作家之一。
◆《基督山伯爵》创作于1844年,于1848年改编成剧本,被誉为法兰西的“奥德修纪”。这个引人入胜、情节跌宕的传奇故事,最早是由经济学教授蒋学模从英文转译成中文的,取名《基督山恩仇记》。尔后,又有几位译者从法文原著直译为《基督山伯爵》,总印数已逾百万册,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欧洲文学作品之一,至今畅销不衰。这部小说的情节主线取材于巴黎警察局档案保管员邦舍的《回忆录》,而作品中的“基督山伯爵”形象,早在与年轻的波拿巴亲王一同漫游意大利时,便浮现在大仲马脑海中了。后来,大仲马与马盖合作写成这部不朽之作。但小说出版时未署马盖的名字,据艾米尔•德热拉丹解释:“一部长篇连载小说署名大仲马,其稿酬高达每行3法郎,但若与马盖联名,每行就会降低到30个苏。”马盖自1839年与大仲马合作,二人同游西班牙、阿尔及利亚,一起写出阿赫芒塔尔骑士、希勒旺迪尔、《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等多部长篇小说,直至1851年两人分手。尔后,马盖声明放弃他应有的一切版权,并致函大仲马:“能当法国最杰出小说家的合作者,我感到十分荣幸。”
◆大仲马以基督山伯爵自居,在圣日耳曼的玛尔里港买下一片坡地,请建筑师伊波利特•杜郎为他修筑《基督山伯爵》里梦想的“地上天堂”,小说里描绘的那座天方夜谭式的宫殿在此得以重现,这就是今天的“基督山古堡”。这组由一座奇特的文艺复兴风格的城堡和一幢哥特式楼阁组成的建筑,耗资20万法郎,费时18个月,竣工之日以“千人盛宴”庆祝。自此,大仲马乐居其中,了却其毕生宿愿。大仲马终日沉迷于醇酒美女,挥霍无度,1849年,在累累负债的无奈中,被迫以31000法郎的低价将古堡出卖。一个世纪后,一些房地产商拟将其全部拆毁,幸有阿兰•德果等著名人士强烈干预,古堡终得幸存。后,由大仲马之友协会出资赎回,修葺一新,其中的“摩尔沙龙”由崇拜“基督山楼主”的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捐资整修,重放异彩,以供游客重温大仲马生前旧梦。
◆大仲马(1802—1870)自称是“滔滔不绝的”作家,自诩为“有趣的逗趣者”。他确实文思泉涌,下笔千言,文不加点,一挥而就,是个罕见的多产作家,一生写了八十八个剧本,小说作品的数量多得惊人,有五百多卷。 大仲马先是作为剧作家登上文坛,而后又作为小说家活跃在文坛上。他的剧本主要有:亨利三世和他的宫廷(1829)、安东尼(1831)、查里七世(1831)、拿破仑•波拿巴(1831)、奈斯尔之塔(1832)。他的小说主要有:《三剑客》(1844)、《二十年后》(1845)、《布拉日隆子爵》(1848—1850)、《玛尔戈王后》(1845)、《蒙梭罗夫人》(1846)、《四十五卫士》(1848)、《基督山伯爵》(1844—1845)、《黑郁金香》(1850)、约瑟夫•巴尔萨摩(1846—1848)、《王后的项链》(1849—1850)、昂热•皮图(1851)、沙尔尼伯爵夫人(1852—185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