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冰莹为何被称为“女兵作家”?她和冰心(谢婉莹)是姐妹吗?

yanggua
谢冰莹,生于1906年,为湖南新化人,不同于“闺秀型”的作家冰心,谢冰莹是一个铿锵有力地“战士”型文人,经常到前线,为军队服务。谢冰莹的成名作是从军日记,这是她作为女兵北伐从军时的真实写照。书中人物的自白“他知道自己的贫穷,不是天赋之命,而是军阀、土豪劣绅、地主买办资本家的剥削使然。” 谢冰莹和冰心(谢婉莹)名字相似纯属巧合而已,二者不是亲姐妹。但二人感情非常好,不是亲姐妹,但却是亲如姐妹!

小P豚
感谢您的问题邀请,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您
不是谢冰莹(1905-2000),原名谢鸣冈,字凤宝,1922年秋考入湖南第一女子师范,未毕业即投笔从戎,1926年冬考入中央军校第六期女生大队,次年夏参加北伐,她给人留下一副刚毅、坚强的印象。她为人称道的是早年的反叛家庭婚姻的事迹,后来和符号结婚,符号后来因从事抗日文学的创作被关押,出于生活所迫而与符号离婚。当然在此之前他们之间产生了分歧,这也是走向离婚的一个潜在因素,或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作为一个在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女作家,她早年被视为与冰心同样受人关注的对象,然而她也是一个普通的女性,有着平凡人同样的爱和恨。她出逃、从军、恋爱、婚变以及晚年的皈依佛门,大悲痛大沉痛于今都已经化为淡淡的幽香,成为文学史中一个可资讲述的故事。她晚年随夫离台去美,离开了她一直在台师大从事的教育工作,1974年到2000年,其间加上她深爱的后夫去世,漂离故土的她心情无比孤独。90年代,她得知自己和符号的女儿符冰在文革期间因迫害而自杀,心绪低落,因此也一直不愿原谅符号,虽然符号得知她在美洲,想邀她回大陆一行,但她以腿伤为由而婉言谢绝。旧事对她来说是一个无法承受也无法追忆的精神伤疤,作为一个标举真爱至上的知识女性,她有着自己的生活准则,毫不含糊,在今天这个社会,她的意义或许值得现代女性细细体味。
冰心,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以上是我的答案,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nina.qiao
她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女兵,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兵作家,还是柳亚子的义女
提到谢冰莹,有人会想到谢冰心(婉莹)。虽然二者名字仅有一字之差,而且都是女性作家,但是她们的人生轨迹却相差甚远。 冰心是几代中国读者熟悉的文坛耆老,她的作品《小桔灯》等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广为传颂。而谢冰莹人们就比较陌生了,由 于她在1948年赴台湾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后改为师大)教授,一年后国民党败退台湾,她再没有机会回到大陆,退休后移居美 国。虽然她的作品内容是比较进步的,但在解放后由于她的海外背景,很少被提及。“文革”结束后,她才引起关注。
1906年9月5日,谢冰莹出生于湖南新化大同镇谢铎山。小时,她随父读四书五经,后曾就读于龙潭塾馆。15岁她发表其第一部作 品刹那的印象,后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女校(又名湖南第一女子师范),未毕业即投笔从戎。19岁时,为逃避家中为她安排的 婚姻,她毅然于1926年冬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次年北伐开始,经过短期训练,她便随军开往北伐前线汀泗桥与敌人恶战 。她的从军日记就是在战地写成的,发表于中央日报副刊。从军日记被林语堂译成英文,茅盾等予以嘉评,谢冰莹 由此名声大震。从军日记后来几经增改,在1946年以女兵自传书名出版。在这一版的代序言关于<女兵自传>中,谢 冰莹写道:“当我动笔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就下了一个决心,我要百分之百地忠实,一句假话也不写,完成依据事实,不渲染, 不夸张,只有绝对忠实,才有价值,才不骗取读者的热情。”因此,她的这本书是真实可信的。1985年3月女兵自传由四川 文艺出版社再版的,我收藏的即是这一版的,读了不止一遍。
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补白大王”郑逸梅的一篇文章得知,南社元老柳亚子先生有三个义女,其中之一便是谢冰莹。1931年8月,柳亚子发表了一组题为新文坛杂咏的诗,分别赠与鲁迅、郭沫若、田汉、茅盾、蒋光慈、阳翰生、叶绍钧、谢冰莹、丁玲等。当时谢冰莹年仅25岁,柳亚子为其题诗曰:“谢家弱女胜奇男,一记从军胆气寒。谁遣寰中棋局换,哀时庾信满江南。”谢冰莹在我认识的亚子先生曾说:“亚子先生对待朋友,总是那么热情,关心。同情他们的境遇,体贴他们的困难,帮助他们,而不希望得到丝毫的报酬。对于我,他完全像个老母亲对待幼小的儿女似的那么关心。”相互印证,可见他们关系的确很不一般。
1927年军政学校女生队解散后,谢冰莹先后入上海艺大、北平女师大学习。1931年从北京女师大毕业后,她用几部书的稿酬作学 资,赴日本留学。
1936年4月,一天晚上,谢冰莹刚补习完日语回到住处,就被日本侦探抓到了目黑区警察署。被捕的原因,是在日本侦探侦讯学 生对溥仪的态度时(此前在日本的巴金、梁宗岱等也受到过侦讯),谢冰莹却回答:“溥仪,是什么东西,不过是个遭到全中国人 唾骂的汉奸而已。”因为这种态度,日本当局就关了她三个星期。在监狱,谢冰莹遭到毒打,并因此留下了终身的头痛症。国内 的柳亚子在报上看到谢冰莹是“国际社会主义的活动分子”并被捕的消息,赶紧拍了电报,催促当时中国驻日领事馆和留学监督 处保释。这才将谢冰莹从监狱里救了出来。谢冰莹后来回忆,当时人们看到谢冰莹如此坚强,以为她是共产党,所以,若不是柳 亚子发电报,当时的驻日领事还不敢去保释她出狱,害怕被“赤色”染身。
谢冰莹一生经历了三段坎坷的感情,最后一任丈夫是个福建人,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谢冰莹从台湾师范学院退休后,便与贾伊 箴定居美国旧金山。谢冰莹与贾伊箴共生两男一女,都在美国工作,大儿子贾文辉成绩优异,获得经济学博士;二儿子贾文湘勤 于动手,成了著名的化学工程师;小女儿贾文蓉好唱好跳,成了音乐博士,在大学教书。
谢冰莹在美国旧金山度过晚年。大陆改革开放后,谢冰莹曾下决心回国省亲,由于忌惮台湾当局的干涉,后来不得已放弃回国探 亲的打算,2000年1月5日抱憾在异国离世。
最后说几句题外话。在80年代初曾有萧红也是柳亚子的义女之一的传说。这一点,郑逸梅已澄清是讹传。当然,柳亚子与萧红的 确曾是忘年交,萧红在香港病危时,老先生曾给予父亲般的关怀,这可能也有此说法的缘由吧。

叶小驴驴驴驴驴驴驴
抗战时期,香米园德化里38号,曾是《黄河》月刊与新中国文化出版社的驻地。陕西省志·报刊志记载:“《黄河》月刊,系纯文艺性杂志,原系谢冰莹于1940年应新中国文化出版社之聘来西安创办的文艺刊物。”
《黄河》大型月刊诞生于抗日烽火之中,那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难的相持阶段。立足西安,辐射全国,于是《黄河》大型月刊成为西北国统区开辟出的一片文化绿洲,激发了当地军民积极抗战的热情。
1940年2月,谢冰莹的三哥谢国馨在《黄河》创刊号代发刊词中写道:“看吧!奔腾豪放的水势!听吧!汹涌澎湃的涛声!这是黄河在抗敌反攻的时候了!千千万万的战士在黄河两岸冒雪冲锋;千千万万的同胞在黄河流域引吭高唱!……怒吼吧,黄河!战斗吧,黄河!”这发刊词写得磅礴大气、气吞山河,令人热血沸腾!
《黄河》月刊16开本,用土纸和白报纸印刷。创刊第一年就印行了5000册;到了第二年就达到12000册;最高时20000册。这在当时的动荡年月算是非常高的发行量了。主编、同时也是编务的谢冰莹曾感慨地说,在西北办刊确实不易。《黄河》的办刊之路异常艰难、坎坷、曲折,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和局限。编刊之时,全由谢冰莹一手筹备,在她主持期间基本上也靠她一人支撑。由于她上世纪20年代创下的名望和其广泛的人脉关系,以及她的敬业和无私奉献精神感召,才能形成一支强大的、围绕在《黄河》周围的作家群。其中,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家大腕有柳亚子、老舍、丰子恺、孙伏园、梁实秋、碧野、臧克家、姚雪垠、牛汉,以及赵清阁、冯玉祥等,他们都曾在《黄河》月刊上发表过文章。这些重量级的作家、艺术家、社会贤达、名流会聚在《黄河》周围,真可谓是一个超豪华阵容。
不仅如此,主编谢冰莹还很注意发现和培养文学青年,在刊物上特设“青年园地”和“读者园地”,不拘一格发现人才。她说:“我们可以自慰,同时对得起读者的是,培植青年作家,我们尽到了最大的责任。”在《黄河》月刊的作者阵容中,有一批充满青春朝气和创作活力的青年作家,他们从《黄河》这块文学园地走出而成名。谢冰莹说:《黄河》月刊不应和一般刊物一样,只登一些小说、戏剧、诗歌之类的作品,而应该特别注重战地通讯和报告文学,而这也成为《黄河》的一个显著特色。
《黄河》发表了不少反映抗战救国的作品,例如:文章有敌寇总崩溃前夕的晋南裸体杀敌的战士在黄河前线等;戏曲有汉奸的跳舞穆兰花《爆炸》狂欢之夜等;诗歌有过太行山黄河颂北征之曲壮烈的五月血的季节战斗中的太行山。其中,过太行山战斗中的太行山等诗文真实报道了八路军浴血奋战的事迹。因之谢冰莹与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也很熟悉,抗战时期朱德总司令曾到过西安,他们是否在西安见过面呢?可惜没有查到相关资料。不过,在解放初期,朱德总司令曾惋惜地说:“冰莹若能回来多好!”
尤其值得一说的是,《黄河》月刊设立了“日本反战志士文艺专号”,发表揭露日本军阀发动侵华战争罪行的作品,谢冰莹从人性角度出发,用日本反战志士自省、反思这一独特角度来审视战争。此举堪称国内首创,世界罕见,因此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非同凡响的一页。这表明,《黄河》月刊的视野开阔,思想深刻,意识超前。另外,刊物还设立了纪念七七事变三周年“七七专号”。
抗战时期,西安虽然诞生了许多宣传抗日救亡的刊物,有些也办出了一定影响,但始终没有能够影响全国的顶级刊物。直到《黄河》的创办,才填补了这一空白。
值得大写一笔的是,《黄河》的主编谢冰莹,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最有成就的女作家之一,她还被称为“女兵作家”。谢冰莹的著作量惊人,一生出版的小说、散文、游记、书信等著作达八十余种、近四百部、2000多万字,她一直写到八十多岁仍舍不得“封笔”,真正是生命不息、笔耕不止!
1926年,在女校读书的她毅然投笔从戎,进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即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她曾经先后两次征战沙场,在枪林弹雨中经受了种种磨砺。一次是作为女兵参加北伐战争;另一次则是在抗战爆发后,她组织妇女战地服务团,奋不顾身地奔赴前线,其间,她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秘书,参与伤病招待所工作。由于表现出色,她被授予少将军衔,谢冰莹堪称是巾帼不让须眉的近代“花木兰”。
1927年5月,谢冰莹跟随叶挺师长率领的讨伐杨森、夏斗寅的革命军西征,据此,她写下了成名作从军日记。这是她在紧张的行军打仗、宣传救护的间隙,抓住每一秒时间而完成的。她采用日记的形式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真实、生动地记录下来。而记录着血与火的从军日记,能够及时发表也是很传奇的。战争期间,写好的稿子是非常难以保存的,因为人时刻都有生命危险!于是,在行军转战途中,每遇到(城镇)有邮局的地方,谢冰莹便立刻将这些日记寄给中央日报副刊的主编孙伏园,请他代为保存。这位(1924年)曾和鲁迅一起到过西安的孙伏园先生,为谢冰莹的“朴实无华,未经雕琢”的日记所感动,他认为,这些日记是从一个女兵的独特视角,展示了新时代女性的思想、感情。她们从被封建锁链捆得紧紧的家庭里冲出,经过艰难挣扎、选择、奋斗,最终和男子站在一条战线上,投身于救国救民、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生活,十分难得。于是,孙先生以从军日记为题,将日记连载发表在武汉中央日报的副刊上。不仅如此,孙先生还请林语堂先生将其翻译成英文,发表在该报的英文版上,紧接着,法语、俄语、日语、朝鲜语等版本的从军日记相续问世,“谢冰莹”一举扬名。1930年8月,法国小巴黎人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发表了题为参加中国革命的一个女孩子的评论文章,详细介绍从军日记。就连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法国大作家罗曼·罗兰也向谢冰莹致函,表达他的敬意和祝贺。罗曼·罗兰赞扬谢冰莹是“努力奋斗的新女性”,并告诉她“不要悲哀,不要消极,不要失望,人类终究是光明的,我们终会得到自由。”而美国友人史沫特莱亦称谢冰莹是女性的骄傲。
还有,她的一个女兵的自传逼真反映了她亲历战场硝烟的残酷血腥;在日本狱中,则记录了她陷入日本监狱受尽酷刑的铭心刻骨、惊心动魄的记忆。其中日记体散文在日本狱中,就是她在西安时(1940年)创作出版的。
抗战时期的谢冰莹相当活跃,在西安四年,她又编又写,1941年至1942年,她连续在建国书店出版了抗战文选集《姊妹》(短篇小说集),还在西安大东书局出版了写给青年作家的信等著作,近百万字,成为抗战时期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在主编《黄河》月刊的同时,她还与沙雁等人负责编辑了专供前线士兵阅读的文艺刊物阵中文艺,这些都为她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赞赏,田汉、何香凝、黄炎培、柳亚子等社会名流纷纷赠诗于她。田汉写道:“谢家才调信纵横,惯向枪林策杖行。应为江南添壮气,湖南新到女儿兵。”诗作十分传神,为我们勾勒出了谢冰莹特有的“女兵”风貌;何香凝有赠冰莹诗:“征衣穿上到军中,巾帼英雄武士风;锦绣江山遭惨祸,深闺娘子去从戎。”黄炎培有诗:“投笔班生己自豪,如君不栉亦戎刀。文章覆瓿谁论价?独让从军日记高。”柳亚子亦有题诗:“谢家弱女胜奇男,一记从军胆气寒。谁遣寰中棋局换,哀时庾信满江南。”更赞她“绝技擅红妆,短笔长枪,文儒武侠一身当。”
然而,这样一位当年声名显赫的女中之杰,在西安却少为人知。2015年,我在写香米园一文时,才知道她,并仔细、深入了解了她的坎坷与辉煌。
在西安,谢冰莹与毕业于燕京大学的贾伊箴先生结婚。两人感情深厚,相依为命,白头偕老。她在我的战时生活等文中回忆说:“1940年至1943年,我在西安主编《黄河》文艺月刊。那一段生活紧张又令人兴奋,当时虽有路丁小姐帮着初审稿子,但具体的编稿、改稿、解答读者的问题等,还得由我亲自来做,常常把稿子带到厨房去看,一面拉风箱,一面看稿子;或者左手抱着孩子,右手写文章,还要和众多作家联系,为《黄河》组稿。这期间,我自己也编辑出版了新从军日记在火线上战士的手姊姊梅子姑娘写给青年作家的信抗战文选集及在日本狱中。”
江南才子卢冀野随国民参政会慰宣团到西北劳军,经西安时,曾到访西安香米园的《黄河》月刊编辑部,有感于谢冰莹的办刊精神,遂写下一首诗相赠:“长安倦旅雪中行,香米园西遇女兵;号角诗筒同一吼,黄河从此怒涛生。”谢惊叹卢冀野的诗艺水平,把时间(冬日雪)、地点(香米园),和她的名字(女兵)及杂志《黄河》,一齐融汇于诗中,不禁称赞此诗是“才子之作”,夸卢冀野才情横溢,是倚马可待的人物。
谢冰莹住在西安城西北的香米园,她对西安特别有感情,她曾经去过紧挨香米园的莲湖公园,并在文章中写道:“莲湖公园是西安的最好公园,因为那里的树木特别多,而且有一个小湖,可以划只小船在里面玩玩。当荷花盛开的时候,游人如织,每到晚餐之后,便有无数的男男女女带着小孩来这里乘凉。”
谢冰莹和冰心的原名谢婉莹就差一个字,冰心是笔名;又同是五四时期崛起的女作家,因两人的名字如此相近,起初我还误以为她们是亲姊妹。其实,这一对文坛“姊妹花”仅仅只见过一面。但仅仅一面,却使二人成了知音,两人一直书信不断。甚至于,谢冰莹称冰心为“家姐”,冰心称谢冰莹为“舍妹”。冰心曾说过:“我和谢冰莹不是亲姐妹,而胜似亲姐妹。”更令人称奇的是,两人都是女寿星,均活过了九十岁,冰心享年99岁;谢冰莹享年94岁。
这些都让我惊奇万分。看来,这个“女兵作家”谢冰莹,我是忘不了啦!但愿每个西安人,也都记住这位与西安有缘的传奇作家。 □贝司 2020年03月08日西安晚报

菜小猫不是
谢冰莹是著名的“五四”时期崛起的女作家,她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女兵,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兵作家。她聪明机敏、性格泼辣、敢爱敢恨,她一生创作了数量非常可观的文学作品,尤其在小说、散文、游记和书信等方面颇有建树,代表作有女兵自传等。
但是,她也情路坎坷,一生经历了三段感情。第一段是“父母之命”,她作为新时代的女性那时已有自己的心上人,所以她在婚礼当天给新婚丈夫讲了三天三夜,丈夫无奈只得让她走了。第二段便是和上文说到的心上人。他们是革命情谊,婚后生活虽然清苦但还算快乐,但无奈丈夫被捕入狱,她和刚刚出生的女儿相依为命13年苦等丈夫,结果阴差阳错丈夫误以为自己改嫁和另一女子结婚。后她认识了相伴51载的丈夫,他们的生活虽然平淡但却幸福。
这位奇女子是谁?她就是谢冰莹。

绿茶怀里的可乐
不是

杨猫猫Icicle
并不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