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中的岁进士是什么

渔樵如梦
即岁贡生。大清会典事例·礼部·贡举:“教官及在籍恩贡生、岁贡生、监生,愿就本省乡试者,均许与生员一体考送,卷面书‘官’字、‘贡’字、‘监’字,另案发落。”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二篇:“ 松龄 字 留仙 ,号 柳泉 , 山东 淄川 人,幼有轶才,老而不达,以诸生授徒于家,至 康熙 辛卯始成岁贡生。”参见“ 岁贡 ”。
明清时,每年或二三年从各府、州、县学中选送生员升入国子监就读,成为岁贡。
如此录用的读书人便是“岁贡生”,如蒲松龄

瓦塔西哇tono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Ck卩.
自从隋初实行科举取士,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明令废除科举制度止,其间经历了1300来年。今年是科举制度死亡整整一百周年,人们对它已经陌生了。但是,人们读史志、读家谱、读诸如《聊斋志异》、《官场现形记》、《儒林外史》等古典小说,又经常会碰到它,是回避不了的。“岁进士”不是殿试进士,而是岁贡生的别称。
清朝的殿试进士与“岁进士”有根本区别,不在一个档次上。主要区别在于:第一,选拔途径不同。殿试进士,先要经过乡试(省试),录取后称举人,次年三月到朝廷礼部会试,录取后称贡士,贡士参加皇帝主考的殿试,考中者称进士。进士又分一、二、三甲,一甲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岁进士”不是举人,没有参加会试、殿试的资格。岁贡,是贡入国子监(最高学府,设在北京)生员之一种,获得入监深造的机会,在监读书的称太学生。岁贡是府、州、县学每年从年深的廪生(官府发给膳食津贴)中挨次升贡,故又称“挨贡”。第二,有无科分。殿试进士有科分,按甲子纪年,甲子年考中的称“甲子科”,丁卯年考中的称“丁卯科”等。岁贡生是挨升的,没有科分。第三,任职不同。殿试进士一甲3人分授翰林院撰修、编修,再择优任编修、检讨、庶吉士,余者授各部主事、中书,有些是外派任知县、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