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小说主人公和活着小说主人公的对比

白嘉轩和福贵的命运观对比,需要文学达人的帮助!
从文化思想,历史经历,顺境心态,逆境心态四个方面分析
积分不是问题,希望详细一些
麻烦各位高手了~~
最新跟帖
小疯子

小疯子

小说主人公白嘉轩为代表,在白鹿原多年政治风云中,始终采取了一种意味深长的奇特姿态,即"不介入"。除了年轻时曾参与过一次抗捐的"交农"事件,他对种种斗争漩涡均抽身在外,无论旧军阀残杀无辜,还是国民党县党部枪毙地下共产党,概不例外。甚至他家长工鹿三之子黑娃领导农协斗争地主恶棍,矛头直接威胁到他,他仍然不慌不忙地为二儿子张罗结婚,并不顾众人反对一口咬定:"他闹他的革命,咱办咱的婚事,两不相干咯!"还劝别人把这场流血斗争当作看戏逍遥。以后反动派反攻倒算时他同样"超然物外"。但他最为关心、并视为身家性命的,是他亲自倡议修复的白鹿祠堂(这祠堂从两兄弟分为白、鹿两姓起就修成了),及由祠堂体现的宗族的伦理规矩。他一手恢复了被农协砸成三截的"忠义白鹿村"石碑,极力标榜"忠孝节义",以族长身份在祠堂惩处了自由恋爱结婚的黑娃,并且大义灭亲,处置了犯有通奸过失的儿子白孝文。他认为这些是关系宗族安危、确保宗族昌盛的根本。小说还特别从外形上强调了他对宗法伦理道德原则的坚持和对世事沧桑变幻的超然,写他腰断了,仍"强盛凛然";眼瞎了,仍"平和超脱",体现出一派"世事洞达"的"哲人气度"。

福贵最终对生存的从容是建立在一个个地失去亲人的痛苦之上的,生活给予他的苦难大到他连苦痛的必要的没有了,这时候,他只有选择好好地活着。父母的死去是福贵的败家直接导致的,而他的一对儿女却是在生命的无常中相继离去。儿子有庆与女儿凤霞的死相似到做爹的无法相信。而心细的读者会发现,其实他们两人的死是蕴涵着更深层的东西的。只是作者没有很明了地做过比较。有庆是给生孩子时失血过多的县长夫人输血过多而死的,而凤霞是因为生苦根时失血过多而死的。作为县长的妻子在危险的时刻有着一大排的人为她献血,而作为一个又聋又哑的贫民,在与县长妻子同样危险的情况下,只能被死神拉走。这是一种社会环境,更是当时困苦人的共同命运。而这命运,社会逃避不了责任。面对死亡对徐家的“特别照顾”,福贵已经在痛苦之中渐渐出离了痛苦。这就直接影响着福贵的生存态度变得越加坦然。

福贵最终对生存的从容是建立在一个个地失去亲人的痛苦之上的,生活给予他的苦难大到他连苦痛的必要的没有了,这时候,他只有选择好好地活着。父母的死去是福贵的败家直接导致的,而他的一对儿女却是在生命的无常中相继离去。儿子有庆与女儿凤霞的死相似到做爹的无法相信。而心细的读者会发现,其实他们两人的死是蕴涵着更深层的东西的。只是作者没有很明了地做过比较。有庆是给生孩子时失血过多的县长夫人输血过多而死的,而凤霞是因为生苦根时失血过多而死的。作为县长的妻子在危险的时刻有着一大排的人为她献血,而作为一个又聋又哑的贫民,在与县长妻子同样危险的情况下,只能被死神拉走。这是一种社会环境,更是当时困苦人的共同命运。而这命运,社会逃避不了责任。面对死亡对徐家的“特别照顾”,福贵已经在痛苦之中渐渐出离了痛苦。这就直接影响着福贵的生存态度变得越加坦然。

阿峰

阿峰

传统文明的代表人物白嘉轩版权所有Copyright (C) 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这种传统文明是以小说主人公白嘉轩为代表的。他在白鹿原多年政治风云中,始终采取了一种意味深长的奇特姿态,即"不介入"。除了年轻时曾参与过一次抗捐的"交农"事件,他对种种斗争漩涡均抽身在外,无论旧军阀残杀无辜,还是国民党县党部枪毙地下共产党,概不例外。甚至他家长工鹿三之子黑娃领导农协斗争地主恶棍,矛头直接威胁到他,他仍然不慌不忙地为二儿子张罗结婚,并不顾众人反对一口咬定:"他闹他的革命,咱办咱的婚事,两不相干咯!"还劝别人把这场流血斗争当作看戏逍遥。以后反动派反攻倒算时他同样"超然物外"。但他最为关心、并视为身家性命的,是他亲自倡议修复的白鹿祠堂(这祠堂从两兄弟分为白、鹿两姓起就修成了),及由祠堂体现的宗族的伦理规矩。他一手恢复了被农协砸成三截的"忠义白鹿村"石碑,极力标榜"忠孝节义",以族长身份在祠堂惩处了自由恋爱结婚的黑娃,并且大义灭亲,处置了犯有通奸过失的儿子白孝文。他认为这些是关系宗族安危、确保宗族昌盛的根本。小说还特别从外形上强调了他对宗法伦理道德原则的坚持和对世事沧桑变幻的超然,写他腰断了,仍"强盛凛然";眼瞎了,仍"平和超脱",体现出一派"世事洞达"的"哲人气度"。

小说首先通过主人公福贵自述了自己由一个没落地主阶级的败家子如何转变为一无所有的农民,最后整个的一生都在农村生活中苦苦挣扎的姿态。家庭的重大变故给福贵的打击是严厉的,更何况所有的变故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少年时代的福贵就是一个浪荡子,不务实事,整天只会做些吃喝嫖赌的事情。这是那一代地主子弟的共性,他们都因生活的富足而没有生活的忧患意识,他们都是对生活没有进取心,堕落掉的一个群体。至少大多数是这样的。由于生活的变迁,福贵在一夜间失去了原来所拥有的一切,他变成了穷光蛋,他再也不能随便高兴上哪里就上哪里。福贵悔恨不已,特别是对自己的妻子家珍和自己的父亲,尤感愧疚。从这点上看,福贵到底还是一个有反悔心的人的。生活总是会使人真正改变起来。我们甚至不觉得是赌博把福贵给害了,我们应该认为是赌博把福贵给救了。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斗地主时,要不是当初的龙二把徐家的地产给赢走了,那天被枪毙的人就不是龙二而是福贵了。正是这些生活的变端让福贵渐渐从破产的落魄中走出来,而向豁达的人生境地走去,尽管这是在无奈中行进的。

福贵最终对生存的从容是建立在一个个地失去亲人的痛苦之上的,生活给予他的苦难大到他连苦痛的必要的没有了,这时候,他只有选择好好地活着。父母的死去是福贵的败家直接导致的,而他的一对儿女却是在生命的无常中相继离去。儿子有庆与女儿凤霞的死相似到做爹的无法相信。而心细的读者会发现,其实他们两人的死是蕴涵着更深层的东西的。只是作者没有很明了地做过比较。有庆是给生孩子时失血过多的县长夫人输血过多而死的,而凤霞是因为生苦根时失血过多而死的。作为县长的妻子在危险的时刻有着一大排的人为她献血,而作为一个又聋又哑的贫民,在与县长妻子同样危险的情况下,只能被死神拉走。这是一种社会环境,更是当时困苦人的共同命运。而这命运,社会逃避不了责任。面对死亡对徐家的“特别照顾”,福贵已经在痛苦之中渐渐出离了痛苦。这就直接影响着福贵的生存态度变得越加坦然。

在凤霞离去之后,家珍也跟着走了。再后来,是二喜与苦根父子俩也走上了黄泉路。作者似乎故意安排让福贵身边的所有亲人都一个个地离他而去,这样的小说叙述,虽然情节波澜起伏,但是某些时候却显得牵强和突然。作者或许有着他独特的艺术创造,但是不能排除这正是作者处心积虑后所忽略了的。小说情节的发展有着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必然性是徐家的痛苦的不断延伸,而偶然性却是一家人的不断死去。而偶然与必然之间也有着莫大的联系,两者在不断的交织后便产生了福贵的人生态度。社会往往决定着农民必然的命运遭遇,也间接影响着他们个人的具体的生存境况。农民的勤劳、善良并没有带给他们应有的回报,让他们的生活可以为命运做些应有的弥补。福贵一家人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代表,而作者便把社会给予福贵一家的灾难转交到他们一家人的身上。面对无可选择的生存遭遇,福贵也便渐渐从容地去接受命运。福贵自己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死,也没有想过让自己代替家人去死,生与死对于他来说已不再是什么意外的事情了。我想最后的福贵对生对死已经抱着一种无区别且无所谓的态度了。剩下自己一个人,要好好地活着是他的想法,从容的死去也是他的想法。当一个人在死亡与生存的边缘从容时,我们是应该高兴还是应该悲痛?倘若一个民族在生与死的交接点上也抱着福贵这样的态度,我想这已经是一种民族的悲哀了。

是现实的苦痛炼就了农民对生存产生一种这样的态度:既然对生活没有反抗的余地,干脆就任命运去耍弄,我还是得自得其乐地活着。现实的苦痛已经淹没了现世的幸福,没有幸福地活着,难道就是真的活着吗?活着不仅仅是不要死去或者不在意生死,活着应该是对美好而幸福的生活的追求,同时对不幸命运的抗争。

不讲这部小说的文字思维和叙述技巧成就如何,单是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我们是应该做进一步的深思的。当然,我今天只是借助小说的思想来谈小说中的典型环境与人物形象。客观地说,福贵的形象是饱满的也是瘦削的。而对典型社会环境的刻画作品并没有直接的表述,但是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领会得到,这些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更多的评价,就留给更细的心和更深刻的头脑吧。

love唐

love唐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