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国策到左传看先秦叙事散文的艺术成就

如题,从战国策到左传看先秦叙事散文的艺术成就
提到的作品

[言情]世家

世家之人,不得入世。

青青子吟

[作品]史记

“中华经典藏书书系”,内容经典,形式精美,全面体现“经典藏书”理念。 该书简介:《史记》为其中之一。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

司马迁

[作品]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是清康熙年间吴乘权、吴大职编选的一部古文读本,凡十二卷,收录自先秦至明末的散文二百二十二篇,每篇都有注释和评论。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看乐舞《韶�》时,以为尽善尽美...

吴楚材

[作品]左传

本书为“中国家庭基本藏书·史学名著卷”中的一本,该卷包括《左传》、前四史及《资治通鉴》,它们是中华史学的精华,认识历史,当从此着手。本书是为普通读者提供的一个《左传》选本,所选篇章或长或短,基本上囊括...

左丘明

[作品]世本

《中国古代文化全阅读(第1辑)48:世本(注音版)》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我们在编选这套《中国古代文化全阅读》丛书的过程中,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披沙拣金的方式,...

宋衷

[作品]战国策

《战国策(修订版)》内容简介:《战国策》主要是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言行汇集,也有一些历史史实和人物的记录。其书作者不详,大概不是一人一时所作,故书中不免有自相矛盾之处。《战国策》一书名称为刘向校定其书时...

刘向

[作品]

《表》是连卡·班台莱耶夫的早期作品之一。作者以明朗、有趣、活泼、简洁的文笔,描写一个失去双亲、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彼奇卡,他为饥饿所迫,当了小偷,趁机骗取了一个醉汉的金表。

勒·班台莱耶夫

[历史]国策

年轻的共和国,悠久的中华民族.一块神秘物质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二者的命运,拉开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序幕.机遇面前,共和国领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挑战面前,共和国军人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危险面前,共和国人民齐...

闪烁

最新跟帖
续白、

续白、

战国策》的叙事有很高成就。书中围绕谋臣策士的游说活动,描写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其范围之广泛,上至国君贵族,下至闾巷细民。其中刻划最精采的,还是那些“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再现了他们在战国政治舞台上的卓越风采。与《左传》在编年叙事中随事写人有很大不同,《战国策》往往在一篇作品中集中叙写一个人的事迹,在叙事中又有不少夸张、渲染乃至虚构,作者不仅通过富于特征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而且注意揭示其内心世界,这样就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形神兼备。例如秦策一记苏秦早年以连横说秦王,受到冷遇: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毂,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归(愧)色。归至家,妻不下衽,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绵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踞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文中再现了一个纵横家的发奋史。苏秦早年的落魄,后来的尊贵以及深夜发愤的情景,都写得历历在目;前后几次独白,有力的表现了其性格和思想特征;而家人的前踞后恭之态,又使人看到了苏秦生活的典型环境,使这一形象更加真实可信。在这些方面,作者都是有意加以渲染、夸张,甚至加入了想象的成分。

战国策》叙事记言,都以人物为纲;书中所记,多为权谋之士出奇智谋异策,转危为安,运亡为存的事迹,作者又往往着意渲染,因此,奇异曲折的情节与恢奇卓异的人物有机结合在一起,是作品带有传奇色彩,如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一节,冯谖一出场便给人以不同寻常之感,接着,作者又通过弹铗而歌、焚券市义、营造三窟等情节,不断制造悬念,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展现了冯远的奇士风采。清代吴楚材、吴调侯说:“三番弹铗,想见豪士一时沦落,胸中磈礧,勃不自禁。通篇写来,波澜层出,姿态横生,能使冯公须眉,浮动纸上。沦落之士,遂尔顿增气色。”(《古文观止》卷四)另外,作者在写人叙事时,往往不惜笔墨,加以细致入微的描写,如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几次览镜自照的心理活动,赵策四“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与赵太后对话的情景以及赵太后态度的转变,都写得细入毫发,惟妙惟肖。《战国策》中的这些细致描写,与以简练为宗的《左传》有很大不同。

从战国策到左传,不难看出,先秦历史散文奠定了古代史传散文的传统。史家用记载史实的方式总结历史经验,表达思想见解,他们或在叙事中寄寓褒贬爱憎,或敢于秉笔直书,这种以史见志的精神被后代史传文学作家发扬光大。汉代司马迁极为赞同孔子“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行事深切著明”的观点,他通过作《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既在其中寄托了理想与爱憎,又写成一部“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先秦历史散文把严谨的史笔与生动的文学表现手法结合起来。达到了真实性与形象性的统一,作品在叙事中注重刻划人物,描写细节,善于表现戏剧性的情节。从这些作品中发育出编年、国别等不同的体式,穆天子传、《晏子春秋》等杂史进而以一个人物为中心记载史事。这些创作特征与经验不仅为后代历史散文所继承,而且直接孕育了《史记》、《汉书》等传记文学的诞生。《史记》所创立的人物传记,大量借鉴了《左传》、《国策》等书叙事写人的艺术,其中的本纪、《》、《世家》、列传等记事体例,也借鉴了《世本》中的帝系、纪、王侯谱、《世家》、传等体裁,而篇末的“太史公曰”,显然又受到《左传》中“君子曰”的启发。

我国古代的小说与史传文学有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先秦历史散文就是它们的一个重要源头。先秦的一部分杂传如穆天子传等,本身就带有小说色彩,逐渐发展为汉魏六朝小说。另一部分史传文学则通过《史记》等后代传记文学为纽带,影响了古代小说的形成。我国古代小说往往以历史故事为题材,又往往采用史传的叙事形式,作者按时间的发展顺序安排情节结构,在叙事过程中通过主人公的行动和语言来刻画人物,很少进行静止的描写。这些鲜明的民族特征,都能在先秦历史散文中找到遗传基因。先秦历史散文的丰富内容,更是成为后代小说、戏曲取材的宝库。

先秦历史散文的风格、语言和写作技巧,也成为后代散文家学习的典范。西汉前期的散文家大都带有战国纵横家的余习,司马相如等人的大赋也明显带有《战国策》铺采驰骋的痕迹。唐宋散文家在倡导古文运动时,都把先秦历史散文当作学习的榜样。韩、柳的散文都受《左传》的影响,韩愈的平淮西碑模仿《尚书》而写成,柳宗元还主张为文要“参之国语以博其趣”(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欧阳修非常推崇《春秋》的“简而有法”,而苏洵、苏轼父子的论说文则较多的借鉴了《战国策》。直到清代桐城派,仍把《左传》等先秦历史散文当作古文的楷模,方苞的“义法”理论就是在总结《左传》、《史记》的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nanzihan

nanzihan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