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外研版英语上册电子书
Adam。
eagle
marvelda
晴天小姐
chuying
静伊
elfin_2001
cynthia_yeoh
小小蓠大狒狒是朵向日
6点吃饭
kidonly
Feather-Ra
早安初夏
Tolon
小-晴雨表
sunflower0203
ivy0822
享受生活gy
马拉马拉呵
么有昵称的小P孩
芋艿屙虫
golddlog
月明似雪
monky
艳艳
土老帽小姐
smilesxp
牧雨.
╭⌒一抹阳光
杨小籁
dreamcatcher
eliane
海伦Summer
脆衣花生
王书睿
sea水杉
笨熊
YY哈士奇YY
释小然
小叶候
独自美好
yzinuk
Minibear_cn
懒牙囧Toothy
初二上册提高历史成绩的办法是: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同时要答历史习题,可以观看与历史相关的综艺节目。
拓展资料:
中国古代历史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游.
兰波的猫
875344006
hebeihdlzp
欧阳狄青
想写好作文,在我看来,无非有以下几点:
1.严谨的布局: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不过只要开了个好头,这篇作文就会很好写了。
凤头:是文章的首段,是阅卷老师首先入眼的地方,一定要做好整篇文章的中心把握,要做到下文与首段上下连贯,紧密结合,要通过开头使下文有可写之处,开头要达到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的效果。例如,巧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且通过这些修辞手法,而统领全文主旨。
猪肚:在一篇上好的文章中,分段都会恰到好处,而当文章中只有一大段或两三段时,这篇文章即使文采再出众,也不会有太高的分数,因为阅卷老师在中考判卷时,每三分钟就要判出一份作文,工作量相当大,如果不善于分段,阅卷老师可能失去耐心,从而看不完,就会草草的给出分数。所以,在我看来,一篇文章至少要分 6-8个段,但不是一行或几行一段,而是要看起来像豆腐块,一块块整齐的排列在一起,使文章紧中有松,松弛有度。要看上去整篇文章是一个整体,而不是零散的。2014中考作文写作技巧及方法
豹尾:在文章的最后处,应当让主题更突出鲜明,升华主题思想,使豹尾抽起来!或让人感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或更进一步的特殊效果。在文章末尾,应当再次点题,紧扣中心思想,让贯穿始终的中心思想继续延伸,引人深思。特别是要在结尾处,与开头形成呼应,对比,递进等等,来引发阅读老师的共鸣!
2.细腻的文笔:不管是记叙,议论还是散文;不管是写人写事还是写景。都要用细腻的文笔呈现出来,使文章中点更突出,让阅卷老师在看试卷的过程中,有深思,放慢阅读速度和重复阅读的情况出现,让阅卷老师身临其境,从而使文章更具灵性。
3.贯穿始终的思想感情:在一篇布局格式上很得当,错落有致的文章上,还必须要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思想路线,这条线就像鱼的脊椎一样重要,这条线一定要清晰,明确,千万不可含混不清。
把握好这几点,一篇好的中考作文已经大致成型,不过要想在中考中脱颖而出,这仅仅是开始。
宝贝不哭ceci
小学优秀作文书籍街上有很多,无妨有一两本看一看,考试时做参考,可以做应试之用。
但是真正作文水平的提高还是要靠长期的文学积累。所以,平时可以多看一些书籍。大到名著经典,小到报刊杂志,都是可以的。
以下是小学生必读书目:
小学生必读书目目录
诵读类
一 古诗词诵读(120首)
(一上)
1.一去二三里…………………………………………(唐) 无名氏
2.条山苍………………………………………………(唐) 韩 愈
3.七步诗……………………………………………(汉魏) 曹 植
4.相思…………………………………………………(唐) 王 维
5.塞下曲………………………………………………(唐) 卢 纶
6.劝学…………………………………………………(唐) 颜真卿
7.剑客…………………………………………………(唐) 贾 岛
8.咏风…………………………………………………(唐) 虞世南
9.登乐游原……………………………………………(唐) 李商隐
10.夏日绝句………………………………………… (宋) 李清照
(一下)
11.独坐敬亭山 …………………………………… (唐) 李 白
12.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13.题都城南庄……………………………………… (唐) 崔 护
14.新嫁娘…………………………………………… (唐) 王 建
15.游子吟…………………………………………… (唐) 孟 郊
16.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昴
17.出塞……………………………………………….(唐) 王昌龄
18.泊秦淮…………………………………………… (唐) 杜 牧
19.人日思归………………………………………… (唐) 薛道衡
20.别董大…………………………………………… (唐) 高 适
(二上)
21.渭城曲………………………………………… …(唐) 王 维
22.江梅……………………………………………… (宋) 王十朋
23.清明……………………………………………… (唐) 杜 牧
24.绝句……………………………………………… (唐) 杜 甫
25.调笑……………………………………………… (唐) 韦应物
26.赠花卿…………………………………………… (唐) 杜 甫
27.紫骝马歌辞…………………………………………… 北朝乐府
28.江南……………………………………………………… 汉乐府
29.忆江南(江南好)……………………………… (唐) 白居易
30.敕勒歌………………………………………………… 北朝民歌
(二下)
31.枫桥夜泊………………………………………. (唐) 张 继
32.丛梅……………………………………………. (宋) 杨万里
33.黄花……………………………………………….(宋) 朱淑真
34.有约……………………………………………….(宋) 赵师秀
35.家书……………………………………………….(清) 张 英
36.题秋江独钓图…………………………………….(清) 王士祯
37.墨梅……………………………………………….(元) 王 冕
38.乡思……………………………………………….(宋) 李 觏
39.江雪……………………………………………. (唐) 柳宗元
40.江南逢李龟年…………………………………….(唐) 杜 甫
(三上)
41.乌衣巷……………………………………………(唐) 刘禹锡
42.凉州词……………………………………………(唐) 王之焕
43.滁洲西涧……………………………………… (唐) 韦应物
44.竹枝………………………………………………(唐) 刘禹锡
45.题竹石画…………………………………………(清) 郑 燮
46.江楼感旧…………………………………………(唐) 赵 嘏
47.塞下曲……………………………………………(唐) 卢 纶
48.宿新市徐公店…………………………………. (宋) 杨万里
49.村居……………………………………………. (清) 高 鼎
50.重别周尚书……………………………… (南北朝) 庾 信
51.题诗后………………………………………… (唐) 贾 岛
52.望洞庭………………………………………… (唐) 刘禹锡
53.登科后………………………………………… (唐) 孟 郊
54.江南春………………………………………… (唐) 杜 牧
55.望天门山……………………………………… (唐) 李 白
56.凉州词………………………………………… (唐) 王 翰
57.偶书……………………………………………(唐) 刘 叉
58.暮江吟………………………………………… (唐) 白居易
59.月子弯弯照九洲…………………………………… 南宋民歌
60.金缕衣………………………………………… (唐) 杜秋娘
(四上)
61.月下独酌……………………………………… (唐) 李 白
62.春望…………………………………………… (唐) 杜 甫
63.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宋) 晏 殊
64.南园…………………………………………… (唐) 李 贺
65.大林寺桃花…………………………………… (唐) 白居易
66.大风歌………………………………………… (汉) 刘 邦
67.赠范晔……………………………………… (南朝) 陆 凯
68.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 (元) 马致远
69.雪梅…………………………………………… (宋) 卢梅坡
70.望月怀远……………………………………… (唐) 张九龄
(四下)
71.浪淘沙………………………………………… (唐) 刘禹锡
7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南唐) 李 煜
73.早春………………..………………………… (唐) 韩 愈
74.饮酒………………………………………… (东晋) 陶渊明
75.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 (唐) 王 勃
76.元日……………………………… ……… ….(宋) 王安石
77.观猎……………………………………… … (唐) 王 维
78.如梦令(昨夜雨风疏雨骤)………………… (宋) 李清照
79.将进酒………………………………………… (唐) 李 白
80.满江红(怒发冲冠)………………………….(宋) 岳 飞
(五上)
81.清平乐(茅檐低小)………………………….(宋) 辛弃疾
82.丑奴儿(少年不知愁滋味)………………… (宋) 辛弃疾
83.惠崇春江晚景………………………………….(宋) 苏 轼
84.春夜喜雨……………………………………….(唐) 杜 甫
85.望岳…………………………………………….(唐) 杜 甫
8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苏 轼
87.咏兰花………………………………………….(明) 张 羽
88.对酒……………………………………………(清) 秋 瑾
89.观书有感………………………………………(宋) 朱 熹
90.无题……………………………………………(唐) 李商隐
(五下)
91.题菊……………………………………………(唐) 黄 巢
92.钱塘湖春行……………………………………(唐) 白居易
93.木兰诗…………………………………………… .北朝民歌
94.西江月………………………………………… (宋) 辛弃疾
95.画眉鸟………………………………………….(宋) 欧阳修
96.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 轼
97.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南唐) 李 煜
98.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宋) 李清照
99.游西山村……………………………………… (宋) 陆 游
100.长相思(山一程)……………………………(清) 纳兰性德(以上五下)
(六上)
101.明日歌…………………………………………(明) 文 嘉
102.观沧海………………………………………(汉魏) 曹 操
10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 杜 甫
104.黄鹤楼…………………………………………(唐) 崔 颢
105.龟虽寿………………………………………(汉魏) 曹 操
106.已亥岁感事……………………………………(唐) 曹 松
107.集俗语竹枝词……………………………… (清) 佚 名
108.醉太平(夺泥燕口)…………………………(元) 无名氏
109.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宋) 吕本中
110.过零丁洋………………………………………(宋) 文天祥
(六下)
111.望湖楼醉书……………………………………(宋) 苏 轼
112.赠别……………………………………………(唐) 杜 牧
113.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宋) 苏 轼
114.登高……………………………………………(唐) 杜 甫
115.已亥杂诗………………………………………(清) 龚自珍
116.长相思(寒相催)……………………………(宋) 刘克庄
117.送别……………………………………… (民国) 李叔同
118.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南唐) 李 煜
119.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唐) 张志和
120.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明) 杨 慎
二 古文诵读(10篇)
1. 孔子论三友……………………………………《论语》 (三下)
2. 王戎早慧………………………………(南朝) 刘义庆 (四上)
3. 学弈……………………………………………《孟子》 (四上)
4. 两小儿辩日……………………………………《列子》 (四下)
5. 四维……………………………………………《管子》 (五上)
6. 陋室铭……………………………………(唐) 刘禹锡 (五上)
7.《论语》论学十则…………………………… 《论语》 (五下)
8. 天时不如地利………………………………….《孟子》 (六上)
9.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老子》 (六上)
10.爱莲说…………………………………….(宋) 周敦颐 (六下)
三 现代散文(15篇)
1.白色山茶花……………………………(台湾) 席慕蓉 (三上)
2.匆匆…………………………………… ………朱自清 (三上)
3.春天吹着口哨…………………………….……刘湛秋 (三下)
4.金色花……………………………….(印度) 泰戈尔 (三下)
5.橡树…………………………………….(意)费拉里斯 (四上)
6.雨之歌…………………………….(黎巴嫩) 纪伯伦 (四上)
7.信念………………………………….……… 张 歧 (四下)
8.白鹭…………………………………….………郭沫若 (四下)
9.多彩的森林……………………………….……柴德森 (五上)
10.梨花……………………………………….….许地山(五上)
11.天窗…………………………………………..茅 盾 (五下)
12.明月夜………………………………(台湾) 席慕蓉 (五下)
13.榕树…………………………………(印度) 泰戈尔 (六上)
14.论求知………………………………..(英) 培 根 (六上)
15.高处何处有…………………………(台湾) 张晓风 (六下)
必读类
一 童话故事(46篇)
1. 《格林童话》(20篇)
(三上)
灰姑娘
小红帽
三种语言
白雪公主
十二个猎人
裁缝和鞋匠
睡美人
小鹿弟弟
星星银币
三兄弟找幸福…………………………………..
(三下)
三只小鸟
三件宝
勇敢的王子
会唱歌的骨头
圣母的孩子
金鸟
布勒门的音乐家
百灵鸟
大拇指
青蛙王子………………………………………….
2. 《安徒生童话》(20篇)
(四上)
丑小鸭
野天鹅
豌豆公主
拇指姑娘
皇帝的新装
打火匣
大克劳斯和小克劳斯
顽皮孩子
两个旅伴
幸运的套鞋……………………………………….
(四下)
坚定的锡兵
夜莺
红舞鞋
海的女儿
会飞的箱子
白雪皇后
老房子
园丁和主人
影子
安琪儿…………………………………………….
3. 《天方夜谭》(6篇)
(五上)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
渔翁的故事
阿拉丁神灯的故事………………………………
(五下)
朱德尔的故事
辛巴达航海的故事
阿里巴巴的故事…………………………………
二 寓言故事(2本)
1. 伊索寓言……………………………. (希腊) 伊索 (四年级)
2. 克雷洛夫寓言……………………. (俄) 克雷洛夫 (五年级)
三神话故事(18篇)
1.盘古开天……………………………………..(中国) (二上)
2.上帝创世的故事………………………. (希伯来) (二下)
3.女娲造人……………………………………(中国) (三上)
4.上帝造人的故事……………………………(希伯来) (三上)
5.梵天创世的故事 ………………………… (印度) (三下)
6.天神创世的故事………………………………(日本) (三下)
7.女娲补天 …………………………………….(中国) (四上)
8.神农尝百草……………………………………(中国) (四上)
9.黄帝战蚩尤 ………………………………….(中国) (四下)
10.仓颉造字…………………………………….(中国) (四下)
11.共工怒触不周山…………………………….(中国) (五上)
12.大禹治水…………………………………….(中国) (五上)
13.牛郎织女…………………………………….(中国) (五下)
14.钟馗捉鬼…………………………………….(中国) (五下)
15.后羿射日的故事…………………………….(中国) (六上)
16.嫦娥奔月…………………………………….(中国) (六上)
17.伏羲兄妹的故事…………………………….(中国) (六下)
18.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希腊) (六下)
四成语故事(100篇)
1.画龙点睛 2.一叶障目 3.天衣无缝 4.世外桃源 5.对牛弹琴
6.水中捞月 7.画蛇添足 8.百步穿杨 9.东施效颦 10.螳臂当车 (二上)
11.朝三暮四 12.一箭双雕 13.老马识途 14.杀鸡吓猴 15.此地无银三百两
16.骑驴找驴 17.自相矛盾 18.空中楼阁 19.黔驴技穷 20.返老还童 (二下)
21.对症下药 22.熟能生巧 23.杞人忧天 24.按图索骥 25.解铃还须系铃人
26.塞翁失马 27.杯弓蛇影 28.狐假虎威 29.鸿鹄之志 30.一举两得 (三上)
31.为虎作伥 32.叶公好龙 33.望梅止渴 34.滥竽充数 35.三人成虎
36.瓜熟蒂落 37.瓜田李下 38.鹬蚌相争 39.夸父追日 40.凿壁偷光 (三下)
41.沧海桑田 42.草船借剑 43.盲人摸象 44.囫囵吞枣 45.入木三分
46.见怪不怪 47.程门立雪 48.名落孙山 49.两败俱伤 50.邯郸学步 (四上)
51.一鼓作气 52.盲人瞎马 53.愚公移山 54.一字千金 55.悬梁刺股
56.呆若木鸡 57.疑邻盗斧 58.买椟还珠 59.道听途说 60.起死回生 (四下)
61.相煎太急 62.请君入瓮 63.打草惊蛇 64.闻鸡起舞 65.一字之师
66.孺子可教 67.三顾茅庐 68.以讹传讹 69.夜郎自大 70.瓮中捉鳖 (五上)
71.毛遂自荐 72.呕心沥血 73.州官放火 74.胸有成竹 75.金石为开
76.游刃有余 77.黄粱一梦 78.梁上君子 79.郑人买履 80.感恩图报 (五下)
81.两袖清风 82.同舟共济 83.余音绕梁 84.围魏救赵 85.江郎才尽
86.破釜沉身 87.破镜重圆 88.月下老人 89.价值连城 90.精卫填海 (六上)
91.水滴石穿 92.唇亡齿寒 93.卧薪尝胆 94.班门弄斧 95.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96.后生可畏 97.讳疾忌医 98.危如累卵 99.指鹿为马 100.高山流水 (六下)
五 科普读物(8本)
1.十万个为什么 (新世纪版) (动物分册)……………………….(三上)
2.十万个为什么 (新世纪版) (植物分册)……………………….(三下)
3.十万个为什么 (新世纪版) (人体科学分册)…………………..(四上)
4.十万个为什么 (新世纪版) (地球科学分册)………………….(四下)
5.十万个为什么 (新世纪版) (宇宙科学分册)………………….(五上)
6.十万个为什么 (新世纪版) (环境科学分册)………………….(五下)
7.十万个为什么 (新世纪版) (信息科学分册)………………….(六上)
8.十万个为什么 (新世纪版) (数学分册)……………………….(六下)
六 中外小说(10本)
1.木偶奇遇记 ……………………………………(意大利) 科罗狄 (二上)
2.绿野仙踪…………………………………… (美国) 莱.弗.鲍姆 (二下)
3.鲁滨逊漂流记……………………………………(英国) 但.笛福 (三上)
4.三毛流浪记………………………………… (中国)张乐平 (三下)
5.海底二万里…………………………………(法国) 儒勒.凡尔纳 (四上)
6.爱的教育…………………………… (意大利) 埃.德.阿米琪斯 (四下)
7.汤姆叔叔的小屋………………………………….(美国)托斯夫人 (五上)
8.西游记………………………………………………(明) 吴承恩 (五下)
9.雾都孤儿……………………………………(英国)查尔斯.狄更斯 (六上)
10.水浒传……………………………………….(明).施耐庵 罗贯中 (六下)
如果小学阶段能把这些书都看了,绝对语文水平上一个很高的档次。
原贴:求初二年级优秀英语作文
ironman2001
我来帮忙!——————————人们可以为一个陌路人的点滴帮助而感激不尽,却无视朝夕相处的老板的种种恩惠,将 一切视之为理所当然。
许多成功人士在谈到自己成功经历时,往往过分强调个人努力因素。事实上,每个登峰 造极的人,都获得过别人的许多帮助。一旦你订出成功目标并且付诸行动之后,你就会发现 自己获得许多意料之外的支持。你应该时刻感谢这些帮助你的人,感谢上天的眷顾。
生而为人,要感谢父母的恩惠,感谢国家的恩惠,感谢师长的恩惠,感谢大众的恩惠; 没有父母养育,没有师长教诲,没有国家爱护,没有大众助益,我们何能存于天地之间?所 以,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
今日年轻人,自从来到尘世间,都是受父母的呵护,受师长的指导。他们对世界未有一 丝贡献,却牢骚满怀,抱怨不已,看这不对,看那不好,视恩义如草芥,只知仰承天地的甘 露之恩,不知道回馈,足见其内心的贫乏。
现代中年人,虽有国家的栽培,老板的提携,自己尚未能发挥所长,贡献于社会,却也 不满现实,有诸多委屈,好像别人都对他不起,愤愤不平。因此,在家庭里,难以成为善良 的家长;在社会上,难以成为称职的员工。
羔羊跪乳,乌鸦反哺,说明动物尚且感恩,何况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呢?我们从家 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重要的是要有感恩之心。我们教导子弟,从小就要他知道所谓“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应知物力维艰”,目的就是要他懂得感恩。
感恩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道德。然而,人们可以为一个陌路人点滴帮助而感激不尽 ,却无视朝夕相处的老板的种种恩惠。将一切视之为理所当然,视之为纯粹的商业交换关系 ,这是许多公司老板和员工之间矛盾紧张的原因之一。的确,雇用和被雇用是一种契约关系 ,但是在这种契约关系背后,难道就没有一点同情和感恩的成分吗?老板和员工之间并非是 对立的,从商业的角度,也许是一种合作共赢的关系;从情感的角度,也许有一份亲情和友 谊。
你是否曾经想过,写一张字条给上司,告诉他你是多么热爱自己的工作,多么感谢工作 中获得的机会?这种深具创意的感谢方式,一定会让他注意到你——甚至可能提拔你。感恩 是会传染的,老板也同样会以具体的方式来表达他的谢意,感谢你所提供的服务。
不要忘了感谢你周遭的人——你的老板和同事。因为他们了解你、支持你。大声说出你 的感谢,让他们知道你感激他们的信任和帮助。请注意,一定要要说出来,并且要经常说! 这样可以增强公司的凝聚力。
永远都需要感谢。推销员遭到拒绝时,应该感谢顾客耐心听完自己的解说。这样才有 下一次惠顾的机会! 老板批评你时,应该感谢他给予的种种教诲。感恩不花一分钱,却是一 项重大的投资,对于未来极有助益!
真正的感恩应该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感激,而不是为了某种目的,迎合他人而表现出 的虚情假意。与溜须拍马不同,感恩是自然的情感流露,是不求回报的。一些人从内心深处 感激自己的老板,但是由于惧怕流言蜚语,而将感激之情隐藏在心中,甚至刻意地疏离老板 ,以表自己的清白。这种想法是何等幼稚啊!如果我们能从内心深处意识到,正是因为老板 费尽心机的工作,公司才有今天的发展,正是因为老板的谆谆教诲,我们才有所进步,才会 心中坦荡,又何必去担心他人的流言蜚语呢?
感恩并不仅仅有利于公司和老板。对于个人来说,感恩是富裕的人生。它是一种深刻的 感受,能够增强个人的魅力,开启神奇的力量之门,发掘出无穷的智能。感恩也像其他受人 欢迎的特质一样,是一种习惯和态度。
感恩和慈悲是近亲。时常怀有感恩的心情,你会变得更谦和、可敬且高尚。每天都用几 分钟时间,为自己能有幸成为公司的一员而感恩,为自己能遇到这样一位老板而感恩。所有 的事情都是相对的,不论你遭遇多么恶劣的情况。
“谢谢你”,“我很感激你”,这些话应该经常挂在嘴边。以特别的方式表达你的感谢 之意,付出你的时间和心力,为公司为老板更加勤奋地工作,比物质的礼物更可贵。
当你的努力和感恩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当你准备辞职调换一份工作时,同样也要心 怀感激之情。每一份工作、每一个老板都不是尽善尽美的。在辞职前仔细想一想,自己曾经 从事过的每一份工作,多少都存在着许多宝贵的经验与资源。失败的沮丧、自我成长的喜悦 、严厉的老板、温馨的工作伙伴、值得感谢的客户……这些都是人生中值得学习的经验。如 果你每天能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工作,相信工作时的心情自然是愉快而积极的。
回答者:月莹冰一 - 魔法学徒 一级 12-7 17:28
--------------------------------------------------------------------------------
来自天堂的寓言—感恩 [大 中 小] (作者:)
感恩,一个熟悉的字眼却又不是一个热门的话题。我感谢父母,生我养我,给了我家庭的温馨;我感谢老师,教育我辅导我,给了我渊博的知识;我感谢周围的每一个人,给了我人间的真情、友情和亲情。
一颗感恩的心永存人们心间。它,是黑暗中的火焰,给人们光明;它,是大海中的一滴水,给人们滋润;它,是沙漠中的一弘泉水,给人们期待。感谢祖国母亲,在这片黄土地上洒上了世界的颜色,是世界变得绚丽多姿,灿烂辉煌。
花儿,你要感谢小草,是它愿做你的陪衬品,衬托了你的五彩缤纷。小草,你要感谢大树,是它愿做你的替代品,为你遮挡了洪水的侵袭。大树,你要感谢大地,是它愿做你的滋养品,给了你肥沃的土壤,能让你在这片黄土地上点缀自己的色彩。白云洗刷后的蓝天,有待发展,南方的大地上有待开垦。
来自天堂的寓言是什么?是怨恨,是嫉妒,还是感恩?答案能突口而出:是感恩。感谢别人意味着自己得到快乐,感恩并不需要太多的承诺,太多的怨言,它只是通过彼此双方心灵上误会的化解方法。它不一定是对别人抱有太多的大恩大德,今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处世态度。
天堂的寓言,听过,瞧过,领悟过,但就在一瞬间它却飘走了,游远了,风驰电掣般地流逝了。感激之情,无以回报,用行动去证明:人人都有一颗“感激的心”!
春天的脚步已停止,意味着夏天的到来。转眼间就快过去多少春夏秋冬啊!朋友们,不要在人间留下像游丝样的痕迹,时间将会如流水般淌过,不要再浪费时间了,拿出我们真正的行动去证实这一切吧!我们都拥有一颗“感激的心”,去感谢周围的每个人吧!
老虎在森林中悠闲地走着,小路旁树上的叶子沙沙地作响,伴随着风的脚步,传来了几声吼叫,老虎加紧了几步,原来是狼在吼叫.在它的面前的是一只狗和一只狐狸,它俩都被枝藤缠住了,只能任凭狼的处置,或许被当作午餐,或许在狼的魔爪下逃跑和被狼放走,尽管不太现实.
这两位落难者或许是上天相告,同时看到了在不远处的老虎,狼还在一步步逼近,这增加了狗的恐惧,却让狐狸产生了希望,它大声叫道:
"老虎大爷,这里,快,快救救我们!"
狗对狐狸的言行不屑一顾,瞥了它一眼,也不相信会有生还的希望,然后蹲在了地上.
老虎本想离开,但心情不错,就这两个该死的家伙也是举手之劳, 但又苦了狼兄弟但终究一个狼的痛苦不比两个朋友的快乐,它慢慢走了过去:
"停,你给我滚"
狼被这一生命令吓跑了.
狐狸被它这一叫吓坏了,它以为希望破灭了,而狗还是依然如故.老虎走了过来,只轻轻把藤条一台,它俩便获救了.说道:
"我今天心情好,算你们走运."
狐狸转身跑入了树林中,老虎也转过了身子,往回走.唯一不动的是狗,它的目光凝滞了,直到老虎的身影消弭在绿色的长廊中,才醒过神来,不是因为害怕后的温馨,而是绝望后的重生引起的感动和自己原先想法的忏悔.
也许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老天在掌纵,几天后,他们三个又重逢了.
老虎被猎人的夹子死死地夹住了一条后腿,稍一用力便痛的要命,这时狐狸和狗也恰好刚刚路过.狐狸见此状嬉皮笑脸地朝这边走来,它的一举一动让老虎看在眼中很在心上.
可是,天会帮人,亦会害人.又是茂密的藤枝,把它缠住了.狗看见老虎被困,突然间想起上次自己被救,迅猛地向这边跑来.不幸的是被正在挣扎的狐狸用藤枝绊倒也困在里面了.它们痛苦的哀鸣,叫得人心寒,心碎.
然而,不巧的是,猎人来了,举着猎枪,看到这三个到嘴的鸭子不禁十分高兴,不忍放跑一个,快速冲向他们,这时狐狸吓坏了,慌忙之中,挣开了藤条,跑了开去,猎人见狗和老虎都被困得很结实,便举起猎枪追向狐狸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狐狸一走把狗身上的藤条也拽下几根,狗很轻松便跑了出来.狗跑向老虎,吃力的用嘴叼老虎夹,老虎说:
"没用的,你逃命去吧!"
狗却只说了一句:"不"
"啪'一声,狐狸被猎人打死了,这惊天动地的声响,也惊动了狗和老虎的心弦,使他们在一次恐惧.
老虎又说:"你快逃命去吧!要不都得死了."
狗又说了一句:"不"
狗一次又一次的尝试,终于开动了夹子,但它已经筋疲力尽了.老虎还没来得及把退缩出去,夹子便又合上了也夹住了狗的两条腿.
两声惨叫,悲天哀地,猎人倒提着嘴里淌着黑血的狐狸飞奔过来.见了此景,不禁惊慨万分,但本能的意念又让他举起了枪杆,这时老虎问狗:"你后悔了吗?"
狗还是一个字:"不!"
随后,两省枪响,分出了善与恶
原贴:求初二年级优秀英语作文
猴猴
Dear Mary:
I am so glad to receive your letter and know that you going to pay a visit in China,specially in Yunnan Province.As a native,I'd like to tell you that the best time for visiting Yunnan Province should be in April or May,and the best place to visit is Xishuangbanna.Because of the fine weather,you may travel by long-journey bus.And you can experience the native life and taste the local delicious food.I think it will offer you a quite different taste of traveling.Everything is so unique there,the people,the custom,the animal ,the plant and the climate there in Yuannan Province.
Hope this letter helpful to your journey in China.
Best Wishes.
Sincerely Yours
原贴:求初二年级优秀英语作文
Crazy
浙江之潮,天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豪雄。”观看钱江潮,南北两岸均可。南岸的观潮地带都在沙地范围之内,尤以青龙山、赭山一带称佳。每年八月中秋至十九日这几天,几十里之外的红男绿女,要携带酒肴,赶到江边欣赏这大自然的杰作。十八日午后潮水来临之时,数十公里长堤之上,更是人山人海。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期在这节日盛会中,还有一种经过专门训练的水师,为看客作“弄潮”表演,宋代诗人潘阆称:“弄潮儿向当潮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周密在观潮中对此作了更为具体生动的描述:“善游者数百,皆披发纹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而豪民贵宦争赏银物。”现在看来,这种弄潮技艺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可能他们的弄潮地点都选在杭州附近,以便南宋小朝廷的达官贵人们欣赏,而那里已是潮水的尾巴了。要是大潮地段,潮水每平方米有七吨多的冲击力,几千公斤重的护坡巨石常被卷走,可谓“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以身试潮是不堪一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浙江②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③为盛。方其远出海门④,仅如银线⑤;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⑦,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⑧。
注释: ①节选自《武林旧事》(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卷三,略有删改。周密(1232—1298),字公谨,宋代湖州(现在浙江湖州)人。②〔浙江〕就是钱塘江。③〔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④〔方其远出海门〕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方,当……时。其,指潮。出,发、起。海门,浙江入海口,那里两边的山对峙着。⑤〔仅如银线〕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仅,几乎,将近。⑥〔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和大雪覆盖的山岭。际天,连接着天。⑦〔沃日〕冲荡太阳。形容波浪大。沃,用水淋洗。⑧〔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杨万里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这两句诗是浙江观潮一诗里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是也”,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岁京尹①出浙江亭教阅水军②,艨艟③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⑤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⑥,水爆⑦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⑧,仅有“敌船⑨”为火所焚,随波而逝。⑩
注释:①②〔每岁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京尹,京都临安府(现在浙江杭州)的长官。浙江亭,馆驿名,在城南钱塘江岸。③〔艨艟(méngchōng)〕战船。④〔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意思是,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尽,穷尽。五阵,指两、伍、专、参、偏五种阵法。⑤〔乘骑(jì)弄旗标枪舞刀〕乘马、舞旗、举枪、挥刀。骑,马。弄,舞动。标,树立、举。⑥〔略不相睹〕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⑦〔水爆〕水军用的一种爆炸武器。⑧〔一舸(gě)无迹〕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舸,船。⑨〔敌船〕指假设的敌方战船。⑩〔逝〕去,往。
吴儿善泅者数百①,皆披发文身②,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③,出没于鲸波万仞④中,腾身百变15⑤,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注释:①〔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②〔披发文身〕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文,动词。③〔溯迎而上〕逆流迎着潮水而上。④〔鲸波万仞〕万仞高的巨浪。鲸波,巨浪。鲸所到之处,波涛汹涌,所以称巨浪为鲸波。万仞,形容浪头极高,不是实指。⑤〔腾身百变〕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
江干①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②,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③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④也。
注释:①〔江干〕江岸。②〔珠翠罗绮溢目〕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珠翠罗绮,泛指妇女的首饰和游人的华丽衣服。溢目,满眼。③〔倍穹〕(价钱)加倍的高。穹,高。④〔僦(jiù)赁(lìn)看幕,虽席地不容闲〕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僦、赁,都是租用的意思。看幕,为观潮而特意搭的帐棚。席地,一席之地,仅容一个座位的地方。容,许,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江汹涌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
浙江一带善于游泳的健儿数百人,每个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满是刺青,手里拿着十幅长的大彩旗。大家奋勇争先逆着水流踏浪而上在极高的波涛之中,忽隐忽现腾越着身子,姿势变化万千,然而旗尾一点点也没有被水沾湿,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才能。而有钱的巨富、尊贵的官吏,争先赏赐银色的彩绸。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穿戴着华丽的手饰与衣裳的观众,车马太多,路途为之阻塞。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价格高出一倍。而游客租借观赏的帐篷,即使容纳一席之地的空间也没有,非常拥挤。
探索者
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
浙江一带善于游泳的健儿数百人,每个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满是刺青,手里拿着十幅长的大彩旗。大家奋勇争先逆着水流踏浪而上在极高的波涛之中,忽隐忽现腾越着身子,姿势变化万千,然而旗尾一点点也没有被水沾湿,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才能。而有钱的巨富、尊贵的官吏,争先赏赐银色的彩绸。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穿戴着华丽的手饰与衣裳的观众,车马太多,路途为之阻塞。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价格高出一倍。而游客租借观赏的帐篷,即使容纳一席之地的空间也没有,非常拥挤。
fsslash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华不注山人,南宋文学家。祖籍济南,流寓吴兴(今浙江湖州)。宋德右间为义乌县(今年内属浙江)令。入元不仕。着有《齐东野语》、《武林旧事》、《癸辛杂识》、志雅堂要杂钞等杂着数十种。善书画音律,能诗,尤好藏弃校书。其词远祖清真,近法姜夔,风格清雅秀润,与吴文英并称“二窗”,词集名频洲渔笛谱、草窗词。
中国宋元间文学家。宋亡不仕。其词讲究格律,文字精美,词风与吴文英(梦窗)齐名,并称“二窗”。为宋末格律词派的代表作家。早期多酬唱之作,如〔木兰花慢〕西湖十景,韵美声谐,中期以后转为忧伤凄楚,多抒发思国怀乡之情,如〔拜星月慢〕“腻叶阴清”、〔秋霁〕“重到西泠”、〔玉京秋〕“烟水阔”、〔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等。他善自度曲,也有过分追求形式美的倾向。着述颇丰。《齐东野语》可补史传阙文,《武林旧事》掌故见闻广博。另有《癸辛杂识》、浩然斋雅谈。词集苹洲渔笛谱,入强邨丛书。草窗词2卷。又编有南宋词集《绝妙好词》,辑132家作品,有四部备要本、中华书局排印本。
两宋在中国历史上,社会的发展是相当畸形的。经济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最近有史学研究表明,宋的人均GDP相当于现在的2000多美金。无疑攀上了我国古代人均GDP的峰值。商业尤为发达,司马光曾说:“世风日下,贩夫走卒皆着丝袜。”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展现出的宋城繁华便可窥见一斑。科学文化事业也极为繁荣。沈括的科学巨着《梦溪笔谈》,光科技方面的记载就有200多条。宋文和宋词可谓星光灿烂,不胜枚举。而观其国防却是羸弱无比。宋人可以制造火药,但是却不用于火器而用之于烟花;宋人连弩技艺制作精良,却很少把其广泛用于实战。骑步兵的扩充对于冷兵器时代的国家意义显而易见,但是到了南宋,除了水军可以,陆军则快速萎缩,许多优秀战马成了贵族赛马的良驹。宋朝统治者的重商轻军思想使两宋理所当然的成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小朝廷。周密的观潮从侧面透露了上述信息,南宋水军的强大、宋人的善于水战从文章中表现的淋漓尽至。但面对从陆上进攻而来的强大敌人,一隅水军再强,对保卫广大陆地国土所起作用毕竟有限。两宋在中国历史上,社会的发展是相当畸形的。
[编辑本段]原文
观潮(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注释
浙江②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③为盛。方其远出海门④,仅如银线⑤;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⑦,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⑧。
注释:①节选自《武林旧事》(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卷三,略有删改。周密(1232—1298),字公谨,宋代湖州(现在浙江湖州)人。②〔浙江〕就是钱塘江。③〔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④〔方其远出海门〕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方,当……时。其,指潮。出,发、起。海门,浙江入海口,那里两边的山对峙着。⑤〔仅如银线〕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仅,几乎,将近。⑥〔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和大雪覆盖的山岭。际天,连接着天。⑦〔沃日〕冲荡太阳。形容波浪大。沃,用水淋洗。⑧〔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杨万里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这两句诗是浙江观潮一诗里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是也”,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岁京尹①出浙江亭教阅水军②,艨艟③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⑤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⑥,水爆⑦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⑧,仅有“敌船⑨”为火所焚,随波而逝。⑩
注释:①②〔每岁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京尹,京都临安府(现在浙江杭州)的长官。浙江亭,馆驿名,在城南钱塘江岸。③〔艨艟(méngchōng)〕战船。④〔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意思是,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尽,穷尽。五阵,指两、伍、专、参、偏五种阵法。⑤〔乘骑(jì)弄旗标枪舞刀〕乘马、舞旗、举枪、挥刀。骑,马。弄,舞动。标,树立、举。⑥〔略不相睹〕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⑦〔水爆〕水军用的一种爆炸武器。⑧〔一舸(gě)无迹〕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舸,船。⑨〔敌船〕指假设的敌方战船。⑩〔逝〕去,往。
吴儿善泅者数百①,皆披发文身②,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③,出没于鲸波万仞④中,腾身百变15⑤,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注释:①〔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②〔披发文身〕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文,动词。③〔溯迎而上〕逆流迎着潮水而上。④〔鲸波万仞〕万仞高的巨浪。鲸波,巨浪。鲸所到之处,波涛汹涌,所以称巨浪为鲸波。万仞,形容浪头极高,不是实指。⑤〔腾身百变〕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
江干①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②,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③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④。
注释:①〔江干〕江岸。②〔珠翠罗绮溢目〕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珠翠罗绮,泛指妇女的首饰和游人的华丽衣服。溢目,满眼。③〔倍穹〕(价钱)加倍的高。穹,高。④〔僦(jiù)赁(lìn)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僦、赁,都是租用的意思。看幕,为观潮而特意搭的帐棚。席地,一席之地,仅容一个座位的地方。容,许,使。
[编辑本段]译文
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啊。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为最盛。当潮水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射,吞没宇宙,冲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描写的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校阅水军,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如同山塌了一样。(待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披散着头发,浑身(正在,名作动)画着文采,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浮沉,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但是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穿戴着华丽的首饰与衣裳的观众,道路被数量众多的车马堵塞。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的价格加倍的高。但是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
[编辑本段]课文研讨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全长四百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钱塘观潮也成为古今盛事。本文就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本文用十分精练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
第1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开篇就是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先声夺人。接着交代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描绘又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出之,简短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最后用杨万里的诗句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了首句。
第2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开头仍是一句总述,说明每年京尹都要在海潮最盛的时候教练水军。然后描写了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短短一段文字,却生动描绘了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不仅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也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第3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这时潮水已经来到,众多的吴中健儿在惊涛骇浪中作精彩表演。
第4段写观潮人数之多。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具有吸引力,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
首先,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钱塘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数众多,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其次,本文描写十分生动。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动。
练习说明
一、熟读课文,并将第三段译成现代汉语。
设题意图:熟读课文是为了培养语感,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领略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和弄潮的民俗。第三段描写了弄潮儿高超的技巧,写得简练又精彩。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一定要对译,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适当润色,争取用现代汉语表现出弄潮儿的风采,译文也不要强求一致。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设题意图是使学生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记住它们的意义。
1.既望:农历十六。
2.方:当……时。
3.倏而:突然;略:一点点。
4.逝:去,往。
5.文:画着文采。
6.溯迎:逆流迎着潮水;出没: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
三、把下面这首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设题意图:这首词同课文的题材一致,本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将词中描写的内容展开,不限字数。
词的上阕写观潮,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观潮,写到了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写弄潮儿的表演,写到了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所以在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要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补充注释
潘阆宋人,生年不详,卒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字逍遥,大名(今属河北省)人。曾在洛阳卖药,北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以能诗受荐举。自制忆余杭多首,一时盛传,曾得苏东坡的欣赏,把它写在玉屏风上,石曼卿还使人照词意作过画。
酒泉子原词共十首,都是对杭州名胜的回忆。它们和唐五代词人所填的酒泉子不同,是潘阆的自制曲。钱塘,今杭州市。
万面鼓声中江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指钱塘江畔观潮时踏潮献技的人,他们都年轻力壮,善于泅水。
mr.no_mind
一、通假字集录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3、孰为女多知乎——知:同 “智”
4、望桓候而还走——还:同“旋”,回转,掉转
5、汤熨之所及也——汤:同“烫”,用热水焐
6、火齐之所及也——齐:同“剂”
7、止有剩骨——止:通“只”
8、日知其所亡——亡:同“无”
9、屏弃而不用——屏:通“摒”
10、对镜帖花黄——帖:同“贴”
11、出门看火伴——火:通“伙”
12、但手熟尔——尔:同“耳”,罢了
13、争渡——争:通“怎”
14、路转溪头忽见——见:通“现”
15、满坐寂然——坐:同“座”
16、日扳仲永——扳:同“攀”,牵、引
17、始一反焉——反:同“返”
18、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19、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
20、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21、问渠那得清如许——那:同“哪”,怎么
22、最喜小儿亡赖——亡:同“无”
23、略无阙处——阙:同“缺”
24、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25、傧者更道——道:通“导”,引导
26、缚者曷为者也——曷:同“何”
27、圣人非所与熙也——熙:同“嬉”,开玩笑
28、辑以翡翠——辑:通“缉”,连缀
29、此何遽不为福乎——遽:同“讵”,岂
30、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
31、公输盘诎——诎:通“拙”,折服
32、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
33、八分有奇——有:通“又”
34、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
35、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
36、盖简桃核——简:通“拣”,挑选
37、故不错意也——错:通“措”
38、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
39、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
40、发闾左谪戌渔阳——谪:通“谪”
41、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
42、固以怪之矣——以:通“已”
43、身被坚执锐——被:通“披”
44、食马者——食:通“饲”,喂
45、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46、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疑问
47、尽其材——材:通“才”
48、自余为戮人——戮:通“戮”,遭贬谪
49、游者皆暴日中——暴:通“曝”,晒
50、亲戚之所畔——畔:通“叛”
51、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
53、衡于虑——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54、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
55、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
56、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瞩
57、持其赀去——赀:通“资”,资财
58、尊君在不——不:同“否”
59、玉盘珍馐直万钱——直:同“值”
60、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
6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6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
6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激
64、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
65、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
66、自董卓已来——已:通“以”
67、小惠未徧——徧:同“遍”,普及,普遍
68、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
69、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
70、鸡栖于桀——桀:通“橛”,为栖鸡做的木架
二、一词多义选录
1、次:编次 皆次当行
驻扎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停泊 次北固山下
2、城:内城 三里之城
城墙 城非不高也
3、称:chēng称赞 流辈皆称其贤
chèn符合 相称 称其气之小大
4、负:凭依 负势竞上
背 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5、拂:fú不顺 行拂乱其所为
bì辅弼 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
6、国:国都 去国怀乡
国家 国恒亡
国防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7、观:看 观赏 予观夫巴陵胜状
景色 景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8、冠:guān帽子 既加冠
guàn为众人之首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9、更:gēng更替 更相庆
gèn重新 更加 即更刮目相待
gēng改变 傧者更道
10、惠:恩惠 大王加惠
聪明 甚矣,汝之不惠
11、患:忧虑 无冻馁之患矣
祸害 为乡里所患
12、绝:停止 往来不绝者
与世隔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到极点 以为妙绝
13、角:做法事用的号角(名词) 鸣角振铃
旋转号角(动词) 且角且走
14、疾:快 不以疾也
小病 君有疾在腠理
15、将:jiàng将领 则命一上将将前荆州之军
jiãng率领 则命一上将将前荆州之军
或许 将非鬼也
扶持 出郭相扶将
16、类:类,类推事理 不可谓知类
种类 为与此同类
像 佛印绝类弥勒
17、市:集市 人烟市肆
买(动词) 愿为市鞍马
18、数:shuò屡次 扶苏以数谏故
shù几,几个 率数万人
shû计算 不可胜数
19、舍:shĕ舍弃 不舍昼夜
离开 使舍船
shè房屋 屋舍俨然
20、食:shí吃 食不饱,力不足,才不美外见
吃一顿 一食或尽粟一石
sÌ喂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1说:shuÌ劝说 或说处杀虎斩蛟
shuō陈述 解释 请说之
yuè通“悦”,喜欢,高兴,不亦说乎
22、徒:空,光 免冠徒跣
仅,只 徒以有先生也
23、危:高 危楼一座
正 正襟危坐
24、谢:致意 为我谢曰
道歉 长跪当谢之
25、遗:yÍ遗留 以光先帝遗德
wèi给予 是以先帝简拨以遗陛下
26、延:迎接,引进 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邀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7、寻:古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飞来山上千寻塔
寻找 寻向所志
不久 寻病终
28、应:yīng应该 不应有恨
yÌng答应 理睬 桓候不应
响应 宜多应者
应征 急应河阳役
29、易:改变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交换 以大易小
容易 天下事有难易乎
买 易之以百金
30、属:连续 属引凄异
类似 神情与苏黄不属
类 桑竹之属
三、重要虚词简释
之
1、代词
A、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它(们)。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之:代孔文子)。
B、指示代词,译为“这”“此”。诲女知之平(之:代这个道理)。
2、助词
A、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水陆草木之花(表领属关系,译为“的”)
B、用在主谓短词中,取消句子独立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宾语提前的标志,有强调作用。何陋之有?
D、凑足音节,无义。怅恨久之。
3、动词:译为“去”“往”“到”。吾欲之南海(到)辍耕之垄上(去、往)。
则
1、那么 然则何时而乐耶
2、就是,就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如果 入则无法家拂士
而
连词
1、表顺接
A、表顺承关系,译为“然后、就、便”。斫而为琴 弦而鼓之
B、表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学而时习之
C、连接状语和谓语,译为“着”地。匣而埋诸土
D、表顺承关系,可不译。贵人过而见之
E、表修饰,状语与中心语之间,译为“地”。漫漫而游
F、表并列关系。泉香而酒冽
2、表转接,相当于“却”“可是” 人不知而不愠
焉
1、疑问代词,“怎么”“哪里”。且焉置土石?
2、兼词,相当于“于之”。必有我师焉(焉:在里面)
3、语气词,用于陈述句后。寡人反取病焉(焉:啦)
4、用于句尾,表停顿,相当于“啊”“呀”。有子存焉
5、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怡然自得焉
6、句末助词,无义。因以为号焉
其
1、第三人称代词,表示领有。译为“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其实味不同(它们的)。
2、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其中的”。其鸟昏与庸无以异也(那)
3、加在“如……何”前面,有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其如土石何?
然
1、指示代词,“这样”“那样”。吴广以为然
2、是的,对的。昭阳以为然
3、转折词,然而,但是。然往来视之
4、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环堵萧然。
者
1、代词,指人、物、事、时间、地点等。
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贫者语于富者(……的人)。
2、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者……也”译为“是”。陈胜者,阳城人也。
四、重点篇章简解
1、▲《三峡》全文共四段
山—①段总写三峡的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②段写三峡夏季情景:水涨流速,交通阻断
水—③段写三峡春冬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④段写三峡秋季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一层:“……阻绝”概括水势险恶
②段
二层:以“王命急宣”的特例写水速快
2、▲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共分三个层次
一层:交待寻友访寺的时间和原因(记叙)
二层:写庭中月景(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比喻新颖)(描写)
三层:抒发内心感受,表现旷达胸襟(抒情)
3、▲五柳先生传全文共两段:
①段写五柳先生的性格、爱好及日常生活,表现了他“不慕荣利”不流于世俗的志向和追求。
②段评价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以诗画自娱的洒脱情态。
五柳先生的性格:闲静少语,不慕荣利。引见黔娄之妻言,说明了作者的生活态度。
4、小石潭记生动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全文共五段:
①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概貌。(移步换景)
②描写潭中的游鱼(正面写鱼,侧面写水)。
③写小石潭的水源及远望之景。
④写潭上的环境,借景抒情。
⑤交代同游的人。
5、观潮本文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全文共四段
①写海潮的雄伟壮观(总分总,形、色、声、势);②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③写弄潮儿的英姿;④写观潮人数多。(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相结合)
6、公输阅读“子墨子见王,曰……为与此同类”此部分的内容:写墨子指责楚王企图攻宋的不智行为,可分两部分:①运用三个比喻句,说三件违反常情的可笑事情,诱使楚王就范。②运用三个对比的排比句,将楚国的特产丰富与宋国的物资贫乏作鲜明的比较,从而推出楚国攻宋是“与此同类”的结论。
7、核舟记第一、二、三段:①概述刻舟者的精湛技艺以及核舟的由来和内容;②先总说核舟的长短、大小,后写船舱的格局、配备和装饰,表现核舟雕工之精致;③写船头三个主要人物的状貌神情。
8、唐睢不辱使命共四段:
(一)①写唐睢出使秦国的背景
(二)唐睢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②写唐睢揭穿秦王利诱的骗局;③写唐睢反击秦王的威胁、恫吓;④写唐睢出使的结局:秦王被折服,安陵国得以保全。
9、▲始得西山宴游记全文共两段:
①写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的抑闷之情(概写),末句点出主旨,引出下文;②着力描述初始宴游西山登临山顶后纵目所视及自己的感受(特写,比照、映衬,初望—细望—远望)。
第一段分四层:一层(自余……恒惴粟)写获罪谪居的心态
二层(日与……无远不到)写漫游
三层(到则……起而归)写游赏的率性
四层(以为……怪特)点出主旨,引出下文
10、▲马说第一、二、三段:①从千里马与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才能的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②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不知马”;③归纳全文中心,对“食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辛辣的嘲讽。
11、▲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第一段:点明题意,从正面立论,断言董生此行“必有合”;
第二段:委婉说出写序本意,以“风俗与化移易”为据,转说未必“有合”。
第三段:作者委托董生到河北替他办两件事,以“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告诫董生不当游河北。
12、▲与朱元思书全文共三段,基本格局是先总后分:
①段:总写奇山异水,分两层:一、(……任意东西)写景,叙事;二、交代游览全程,表达赞美之情;
②段分写“异水”,分两层:一(……直视无碍)写流势缓慢处情景;二、写流势湍急处之景。
③段分写“奇山”(视觉、听觉)
1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文共四段:
①提出中心论点;②③举战争例子加以证明;④道理论证,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共四段:①列举事实论述出自贫贱之人在经受了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②在摆事实的基础上归纳出一般的观点;③扣住“动心韧性”,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证;④归纳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①②段之间是由一般到个别;第③段由个人谈到治国)
15、▲鱼我所欲也,第一段,共分三层:
①(……舍生而取义者)提出了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比喻论证)
②(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死者)进一步分析论证中心论点(正反对比论证)
③(非独……耳)作者得出结论:从有义、有向善之心说明贤者勿丧耳。
第二段正反举例论证论点。
16、隆中对中一、二、三、四段:
①介绍诸葛亮其人及与徐庶的交往;②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③写刘备三顾茅芦,向诸葛亮问“计”;④写诸葛亮的对策。
诸葛亮的对策分三层:1(……不可图也)分析曹操、孙权两大集团的状况,分情敌友,采取不同的方针。2(荆州……思得明君)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3(将军……可兴矣)归纳策略主要之点并指明光明前途(景)。
17、▲墨池记中第一段分五层:
一(开头……云也)介绍墨池的位置及形态。
二(羲之……岂信然邪)介绍墨池名称的由来。
三(方……自休于此邪)写王羲之娱情山水但不沉醉于游山玩水。
四(羲之……彼邪)评价王羲之的书法
五(则学……者邪)作者总结观点:学习不可少,道德的深造更不可少。
19、▲上枢密韩太尉书中的共四段:
①段提出“文者气之所形,气可以养而致”的观点,并列举了孟子和司马迁的事例加以说明。
②段从自身经历进一步对“养气”说展开论述。分四层:
一层:写去家远游的原因。
二层:写游历名山大川,凭吊秦汉故都,瞻仰天子宫阙后的收获。
三层:特别提出见到欧阳修的感想。
四层:揭示出欲见韩琦的想法。
③进一步申述欲见韩琦的强烈愿望。
④重申“生好为文”的初衷,并再次表明求见之意。
20、▲送东阳马生序一、二段通过自己与太学生的对比,点明业有不精,学有不成,是因为“心不若余之专”。
第①段叙述自己年轻时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
表现在两方面:1、幼时求学的艰难;2、成人后求师的艰难(a叩问之难;b、旅途之艰;c、生活之苦)。
第②段 明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对比)
21、▲曹刿论战全文共三段:
①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分二层):1、(十年春……乃入见)写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2、(何以战……战则请从)写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②段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略)。
③段写曹刿战后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分两层):
1(……故克之)论述战胜的原因:彼竭我盈
2(……故逐之)论述追击的原因:辙乱旗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