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价比高的金宋战争历史小说特点
sunnynie
lovesherryhz
《回到明朝当王爷》
发表于起点中文网的架空历史类小说,作者是月关(又名:李观鱼)。
该小说讲述了一个乌龙九世善人郑少鹏因为阴差阳错回到了大明正德年间后发生的故事。
月关,本名魏立军,最早以“梦游居士”为笔名,在起点中文网发表武侠同人小说《颠覆笑傲江湖》和东方玄幻小说《成神》。《回到明朝当王爷》是他改名“月关”后的第一部作品,小说发表之后受到读者热捧,成为“穿越历史小说”类型的代表作,2007年荣登起点年度月票榜榜首,在2009年“网络文学十年盘点”中被评为“十大人气作品”。
《大争之世》
发表于起点中文网的上古先秦小说,该书作者是月关。
小说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物纷争的故事。男主角是庆忌,他是吴王僚之子,被要离刺死。现代人席斌穿越附体得以复生,经过铁血征战,成为吴国大王。
《一品江山》
发表于起点中文网的历史类网络小说,作者是三戒大师。
这部小说讲述了大宋朝的范文正、阳光、富弼、滕子京、苏东坡等聚集在一起的故事。
三戒大师,原名杨浩,著名网络原创文学作者。其作品网络总点击过亿,作品幽默而不失严谨,兼顾历史的厚重与剧情的轻松。
原起点知名作者,2013年6月签约加盟创世中文网,开始在创世中文网连载穿越历史小说《大官人》,于2013年10月被劳动报社与上海作协联合评审为2013网络文学年度好作品。并于2014年2月冲入百度搜索风云榜总榜前百与历史军事类分榜第15位。
某娟
嘿嘿 你算问对人了 如果你年龄在十八以上 这些书都会极对你的胃口
一品江山
官居一品
宰执天下
这三本书本人亲鉴 文笔风骚 情节严谨 而且作者夹杂诗词绝非生搬硬套 合情合理 润物无声
其次
月关
回到明朝当王爷
大争之世
醉枕江山
这三本情节跌岩起伏 极具故事性 但是有点种马 月关写书 驾轻就熟 是人生临其境 绝不会厌恶
其次还有一些此类的顶尖之作
如 新宋
宋时行
但是个人感觉皆无法与以上几本媲美 作品或多或少都有硬伤
wwwellll
真实的??还是历史架空的??
真实的楼主看历史书就是了
如果是历史架空的 建议看 江山美人志 一个小兵到帝国皇帝的崛起历史~
还有紫川 自从看了这两本 其他的历史架空我感觉没有好看的了
原贴:关于历史战争小说?
yummyayummy
《红楼梦》,世情小说,四大名著中艺术成就最高,人物形象饱满真实,在文学界影响最大最深远;
《西游记》,神魔小说,想象力非凡,是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较少见的类型;
《水浒传》,农民起义题材小说,人物性格刻画最为人称道,但内容倾向血腥暴力,备受争议;
《三国演义》,历史和军事题材小说,人物比较类型化,描写战争和政局变化十分出色,在民间影响最广。
因为这四部书在文学水准、艺术造诣和思想倾向上是当时作品中的佼佼者。
原贴:四大名著各自的历史特点
yanglei
新宋:《新宋》是一部穿越题材的历史小说。作者阿越。2004年开始连载于幻剑中文网。《新宋》描述了一个当代的历史系大学生石越回到北宋,利用千年的知识积累,欲对北宋王朝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的故事。
宋时行:宣和六年,来到东京汴梁城!距离靖康之耻尚有两年,玉尹站在五丈河畔,茫然不知所措。东京梦华,真邪?幻邪?大厦将倾前的醉生梦死,市井之中繁花似锦……玉尹在这个即将崩毁的世界里,蹒跚而行。蓦然回首时,却发现在不经意间,历史已发生了改变。一个崭新的时代,悄然拉开序幕!
一品江山:庆历五年春,范文正新政改革失败,富弼也跟着被下放,滕子京重修了岳阳楼,欧阳修喝得烂醉如泥,韩相公却依然高帅富,文彦博彻底成精;狄青成了大宋屌丝偶像,拗相公和司马牛才刚刚参加工作,包青天还没资格打坐开封府,苏东坡正在换牙,仁宗皇帝努力造人中……就像上天的安排,大宋朝乃至华夏民族最杰出的一帮家伙,全都挤在这个年代粉墨登场。这是最华丽璀璨、最开明自由的年代,空气都令人迷醉。但还有一个甲子,这个迷人的时代,就要毁灭在异族的铁蹄之下……这到底是因为什么,有没有幸免的可能?一只蝴蝶,穿过千年的时空,来到了这个流光溢彩的时代,带你阅尽市井的繁华,带你“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带你与最顶尖的家伙把酒言欢,带你找到所有的答案。只是不知他扇动小小翅膀,能为这个世界,带来多少改变……
宰执天下:宰者宰相,执者执政。上辅君王,下安黎庶,群臣避道,礼绝百僚,是为宰相。佐政事,定国策,副署诏令,为宰相之亚,是为执政。因为一场空难,贺方一迈千年,回到了传说中“积贫积弱”同时又“富庶远超汉唐”的北宋。一个贫寒的家庭,一场因贪婪带来的灾难,为了能保住自己小小的幸福,新生的韩冈开始了向上迈进的脚步。这一走,就再也无法停留。逐渐的,他走到了他所能达到的最高峰。在诸多闪耀在史书中的名字身边,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步步生莲:作为社区工作者的杨得成因为尽职尽责的工作而意外回到古代,成为丁家最不受待见的私生子,丁浩。无权无财,为同父异母弟弟当车夫的丁浩也因此有了梦想,就是在这万恶的社会下成为一个逍遥阔少,平平安安度过一生。梦想虽然有些遥远,但是丁浩却不以为然,凭借着自己做社区工作积累下来的社会经验,丁浩应对世人、世事八面玲珑,聪明的抓住身边每一个机会,脱出樊笼,去争取自己想要拥有的一切。
赘婿:一个受够了勾心斗角、生死打拼的金融界巨头回到了古代,进入一商贾之家最没地位的赘婿身体后的休闲故事。家国天下事,本已不欲去碰的他,却又如何能避得过了。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五千年风华烟雨,是非成败转头空!武朝末年,岁月峥嵘,天下纷乱,金辽相抗,局势动荡,百年屈辱,终于望见结束的第一缕曙光,天祚帝、完颜阿骨打、吴乞买,成吉思汗铁木真、札木合、赤老温、木华黎、博尔忽、博尔术、秦桧、岳飞、李纲、种师道、唐恪、吴敏、耿南仲、张邦昌,忠臣与奸臣的较量,英雄与枭雄的博弈,胡虏南下,百万铁骑叩雁门,江山沦陷,生灵涂炭,一个国家与民族百年的屈辱与抗争,先行者的哭泣、呐喊与悲怆……而在这之前一点点,江宁城中,暗流涌动,一个商贾家毫不起眼的小小赘婿,正在很没责任感地过着他那只想吃东西、看表演的悠闲人生……
其他的还有:大宋时代周刊,大宋金手指,宋时归,一世富贵,宋风
穿越辽的有一部:雄起中亚
仙人球
原贴:四大名著各自的历史特点
花生胖胖
原贴:四大名著各自的历史特点
liumingyi73
原贴:四大名著各自的历史特点
圆圆_xyz
强烈推荐大辽九帝,全面解释大辽国的历代皇帝和大辽的兴衰。还有就是推荐视频袁腾飞所讲的塞北三朝,辽,金,西夏。讲的也很不错。小说的话岳飞传,呼家将,杨家将。评书听单田芳,刘兰芳的。
ctben
小王子
太阳森林
LibraCinderella
发条天天
觅食金鱼
前者的话就是借鉴的作用,也有预知未来的作用。
正所谓
“太阳底下并无新事。”
后者的话不同的思想流派有不同的答案。
辩证法的看法是人类进步的必经之路。
原贴:历史,战争历史的作用?
梧叶飘黄
嘿嘿 你算问对人了 如果你年龄在十八以上 这些书都会极对你的胃口
一品江山
官居一品
宰执天下
这三本书本人亲鉴 文笔风骚 情节严谨 而且作者夹杂诗词绝非生搬硬套 合情合理 润物无声
其次
月关
回到明朝当王爷
大争之世
醉枕江山
这三本情节跌岩起伏 极具故事性 但是有点种马 月关写书 驾轻就熟 是人生临其境 绝不会厌恶
其次还有一些此类的顶尖之作
如 新宋
宋时行
但是个人感觉皆无法与以上几本媲美 作品或多或少都有硬伤
candicefan
历史分析法是具体分析方法的一种,即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分析客观事物和社会现象的方法。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分析事物要把它发展的不同阶段加以联系和比较,才能弄清其实质,揭示其发展趋势。有些矛盾或问题的出现,总是有它的历史根源,在分析和解决某些问题的时候,只有追根溯源,弄清它的来龙去脉,才能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办法。
原因=主观(内因)+客观
原贴:历史分析法的特点?
Moer想去Greece
酒徒的,,,(未完),猛子的大秦(未完),前两本貌似都和历史大同小异.还有,不过没看过.
卷阿
《铁器时代》壮观的炼铁厂,烧木炭的火车,蒸汽上弦的连发床弩,蒸汽机电池混用的潜水艇,酒精内燃机的坦克,遮天蔽日的热气球空军,头戴栗色武松帽的伞兵。满清残明南北割据,社会已经发展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阶段。混乱的时代,骠悍的人生,从奴隶到角斗士,再到强大的资产阶级武装部队将军,佣兵集团首领,他的军队里有蒙古轻骑,斯巴达战士,扶桑浪人,马木留克卫队,北欧海盗……皇帝在他拥立下登上宝座,敌国在他铁蹄下臣服,还有或温柔贤惠,或刁蛮任性,或真诚善良,或诡计多端的女主角们,这是铁器的时代,启蒙的时代。
《问鼎》楚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这是大争之世,也是热血男儿建功立业之时。 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美人如玉。 且看主角如何一步步踏上巅峰。
《虎符》诸子百家,七雄争霸。 鬼谷纵横,乱世纷争。 三载潜屿山,一朝动风云。 英豪辈出的时代,名剑现世的时局。 一只无形的手操控历史走向,因屿山出世少年打破棋盘对弈,引发了庙堂和江湖不同程度的纷乱动荡。 迷局,谜局,诡局,死局,这不就是棋盘上黑白的较量,都是为了生存,没有所谓的正邪,只有不同的立场。 坐看少年如何斗百家、抗强秦、助赵国、杀匈奴、了恩怨、寻真龙、辅真君、揭谜局……
猪或者鱼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认为是现代汉字的初型,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是现存中国古代最成熟的一种文字,因其最早发现在动物骨头上而得名。甲骨文的形状会因甲骨分期而略有差异,大致为武丁时期的甲骨最为完整,同时武丁时期也是现存甲骨数量最多的时期。
查看全部7个回答
银川大病患者一周就筹够了几十万救命钱,缺钱看病的抓紧登记
水滴筹
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原贴:甲骨文历史,特点,来历.
RaChinng
新历史小说吸收和继承了前代和同代文学创新的积极成果,同时又注入先进的西方现代思潮,使新历史小说自觉走出了历史小说的时代局限,摈弃了一般现实主义文学的庸俗,秉承新历史主义,注重对历史的解构,对社会、意义的消解,昭示了一种新的历史观的形成。新历史小说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结构中的政治形态、经济形态、社会文化和社会精神意识的存在形态在历史转折时期进行了全面的历史反思,构成了色彩斑斓的民族生活和民族生存景观。
Nicky
1、甲骨文历史
(1)雄伟期
自盘庚至武丁,约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响,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大体而言,起笔多圆,收笔多尖,且曲直相错,富有变化,不论肥瘦,皆极雄劲。
(2)谨饬期
自祖庚至祖甲,约四十年。两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贤君,这一时期的书法谨饬,大抵承袭前期之风,恪守成规,新创极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劲豪放之气。
(3)颓靡期
自廪辛至康丁,约十四年。此期可说是殷代文风凋敝之秋,虽然还有不少工整的书体,但篇段的错落参差,已不那么守规律,而有些幼稚、错乱,再加上错字数见不鲜。
(4)劲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约十七年。文武丁锐意复古,力图恢复武丁时代之雄伟,书法风格转为劲峭有力,呈现中兴之气象,在较纤细的笔画中,带有十分刚劲的风格。
(5)严整期
自帝乙至帝辛,约八十九年。书法风格趋于严谨,与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长,谨严过之,无颓废之病,亦乏雄劲之姿。
甲骨上细瘦的笔迹,也受到刀刻的影响。占卜时常用“是”或“否”刻于龟甲中央纵线两侧,自此中线向左右书写,故两旁对称和谐,具有行款对称之美。
且契刻后,大小字分别填上墨朱,或正反面分填朱墨,更深具艺术之意味,堪称书史奇迹。
2、特点:
(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3)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4)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
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3、甲骨文来历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
甲骨文为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范围包括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
这里曾经是殷商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
扩展资料:
现在,甲骨文已经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引起了国内国外许多专家学者们探讨的兴趣,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不是偶然的,而是甲骨文本身具有的上述重要学术价值所导致的必然成果。甲骨文出土之初,所以有大量伪刻的涌现,乃是伪造者有利可图。
如王懿荣收购甲骨,每版价银约二两;范维卿为端方购置甲骨,端方每字酬二两五钱。这种按字计值和高价收买甲骨的后果,必然会令人垂涎而导致伪造。梁启超1927年在燕京大学讲授古书辩伪时就曾讲到“前清光绪末年,在河南殷墟发现很多甲骨,其上刻有文字。
那都是孔子以前的东西,孔子所不曾见过的。本来极为宝贵。不过发现以后,二十年来至如今,琉璃厂的假甲骨就很我。因为从前不贵,现在很贵,小者数元,大者数十元,自然有人伪造牟利了。”
参考资料来源:
原贴:甲骨文历史,特点,来历.
一个人的狂欢
魏晋南北朝,魏国消灭蜀国和吴国结束三国鼎力的局面后,魏晋南北朝开始,之后司马家灭曹建立晋朝,经过三十多年的短暂统一之后,再次分裂。五胡乱华,北朝先后成立了十六个少数名族政权,南朝则经历宋齐梁陈四朝。之后,北周外戚杨坚统一中国,建立隋,魏晋南北朝结束。主要特点是少数名族的进攻繁多,中原政权旁落。少数民族纷纷内迁,民族大融合。思想特点,南北朝政权思想对立,相互冲突。文学成就较高,比如建安七子等人出现,诗歌大为流行。
sakya
一、历史
1、雄伟期
自盘庚至武丁,约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响,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大体而言,起笔多圆,收笔多尖,且曲直相错,富有变化,不论肥瘦,皆极雄劲。
2、谨饬期
自祖庚至祖甲,约四十年。两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贤君,这一时期的书法谨饬,大抵承袭前期之风,恪守成规,新创极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劲豪放之气。
3、颓靡期
自廪辛至康丁,约十四年。此期可说是殷代文风凋敝之秋,虽然还有不少工整的书体,但篇段的错落参差,已不那么守规律,而有些幼稚、错乱,再加上错字数见不鲜。
4、劲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约十七年。文武丁锐意复古,力图恢复武丁时代之雄伟,书法风格转为劲峭有力,呈现中兴之气象,在较纤细的笔画中,带有十分刚劲的风格。
5、严整期
自帝乙至帝辛,约八十九年。书法风格趋于严谨,与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长,谨严过之,无颓废之病,亦乏雄劲之姿。
甲骨上细瘦的笔迹,也受到刀刻的影响。占卜时常用“是”或“否”刻于龟甲中央纵线两侧,自此中线向左右书写,故两旁对称和谐,具有行款对称之美。且契刻后,大小字分别填上墨朱,或正反面分填朱墨,更深具艺术之意味,堪称书史奇迹。
二、特点
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甲骨文基本是用刀刻在的龟甲和牛骨之上的,也有用类似毛笔一类工具书写的。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多为方折笔,瘦劲挺拔;书写的以圆笔居多,肥壮雄浑。
这些甲骨文的字体结构长短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无论疏落参差还是密密集严整,都显得古朴多姿又自然流畅,另外,甲骨文没有完全摆脱象形的原始特征,也就是字形线条具有形体模拟的多样性。
甲骨文也就迥异于一般的符号,可以自由地进行多样化的线条运动和空间构造,因此使汉字具备了以形体姿态表现抽象化的情感和气势的能力,也就是说,中国的书法艺术,从甲骨文时代就开始发展了。
三、来历
甲骨文除了少数用来叙事之外,大部分还是属于当时王公问卜,所以又称为“卜辞”或“占卜文字”,此外,甲骨文因为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县,这里原来是殷代的古都,所以又称之为“殷墟文字”。
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有到了甲骨文才可真正称之为书法的开始,因为它已经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要素:用笔、结字、章法。之前的只能称之为图像或符号。
扩展资料
1、甲骨文发现情况
甲骨文最早是1899年(最早人们当做“龙骨”药材使用)由清朝时任国子监王懿荣(当时名闻朝野的金石学家,与翁同龢、徐郙、潘祖荫、吴大徴、罗振玉、刘鹗等鉴藏家和学者交游密切)发现。
它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也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其文字体系已经基本完备。
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 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化过来的。甲骨文字目前发现的有四千字左右,但能辨识的不到两千字。
2、甲骨文记载内容
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 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3、甲骨文发现意义: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参考资料来源:
原贴:甲骨文历史,特点,来历.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历史:
甲骨文由龙山文化时期的成熟文字骨刻文发展而来,甲骨文因镌刻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受到文风盛衰之影响,其大至可分为五期,底下分别介绍。商代晚期自盘庚迁殷至商纣王共约273年,经历8世12王,这一时期的甲骨文也应有早晚先后之分。对商代甲骨的分期断代研究,有多种说法,如今主要采用的是董作宾依据世系、称谓、贞人等十项标准划分的五期说,即第一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廪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
雄伟期:
自盘庚至武丁,约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响,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大体而言,起笔多圆,收笔多尖,且曲直相错,富有变化,不论肥瘦,皆极雄劲。
二、谨饬期:
自祖庚至祖甲,约四十年。两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贤君,这一时期的书法谨饬,大抵承袭前期之风,恪守成规,新创极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劲豪放之气。
三、颓靡期:
自廪辛至康丁,约十四年。此期可说是殷代文风凋敝之秋,虽然还有不少工整的书体,但篇段的错落参差,已不那么守规律,而有些幼稚、错乱,再加上错字数见不鲜。
四、劲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约十七年。文武丁锐意复古,力图恢复武丁时代之雄伟,书法风格转为劲峭有力,呈现中兴之气象。在较纤细的的笔画中,带有十分刚劲的风格。
五、严整期:
自帝乙至帝辛,约八十九年。书法风格趋于严谨,与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长,谨严过之,无颓废之病,亦乏雄劲之姿。
甲骨上细瘦的笔迹,也受到刀刻的影响。占卜时常用“是”或“否”刻于龟甲中央纵线两侧,自此中线向左右书写,故两旁对称和谐,具有行款对称之美。且契刻后,大小字分别填上墨朱,或正反面分填朱墨,更深具艺术之意味,堪称书史奇迹。
主要特点:
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在甲骨文中,有些字有没有“口”意思是一样的。比如“占卜”与“占”都出自“卜”这个字。
3、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4、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5、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来历:
王室贵族上自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如祭祀、气候、收成、征伐、田猎、病患、生育、出门,等等,无不求神问卜,以得知吉凶祸福决定行止。于是,占卜成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卜官。有刻辞的甲骨,都作为国家档案保存起来,堆存在窖穴之中。因此甲骨上的卜辞成为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它反映了从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1000年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礼记·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已知,殷商时期,国王在处理大小事务之前,都要用甲骨进行占卜,祈问鬼神,事后将所问之事契刻于甲骨上。商亡之后,占卜在周代逐渐绝迹,其文字也逐渐不为人知。
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使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
原贴:甲骨文历史,特点,来历.
biad1984
殷商时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记史的散文。到了周朝,各诸侯国的史官进一步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记录了列国间的史实,如《春秋》。以后,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共18万字,记载了春秋240年间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言论以及天道、鬼神、灾祥、占卜之事。这部书叙事富于戏剧性,情节紧凑,战事描写尤为出色,语言精炼、富于形象。
《国语》是一种国别史,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诸侯各国(公元前1000--前00)之事,记言多于记事,所记大多为当时较有远见的开明贵族的话。
《战国策》作者不可考,现在版本为西汉刘向辑成。它同《国语》一样,也是分国记事,记载了西、东周及秦、齐、楚、赵等诸国之事,记载内容是谋臣策士的种种活动及辞说。《战国策》文章的特点是长于说事,善用比喻,人物形象塑造极为生动。
先秦历史散文为中国的历史文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历史家和古文家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之交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学术流派纷纷著书立说,争论不休,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思想家的著作,促进了说理散文的发展。这些思想家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记载他们言论的书流传到现在的有《论语》、《孟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
《论语》和《孟子》是儒家诠释“仁”的著作。《论语》是记录孔丘及其弟子言行的,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孟子》是记载孟轲言论的。孟轲长于辩论,因此书中语言明快,富于鼓动性。
《墨子》代表墨翟“兼爱”的主张,语言朴素,说理明确,逻辑性很强,兼爱、非攻等篇极有代表性。
《庄子》代表道家庄周“无为而治”的主张。庄子散文在诸子中独具魅力。这表现在作者具有奇幻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善用民间寓言,长于譬喻,使文章富于文学趣味。
《韩非子》代表法家“因时制宜”的主张。韩非散文结构严谨,锋芒锐利,说理深刻。
《荀子》代表荀况的学说,现有32篇,多长篇。荀子散文特点: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
《吕氏春秋》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创作。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书中保留了大量先秦时代的文献和佚事。它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最见条理。和诸子散文一样,它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因而文章富于形象性。
先秦诸子的说理散文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影响。
汉初,政论散文有所发展。贾谊(公元前200--前168)是西汉初年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文章过秦总结了秦代灭亡的原因,汲取了秦末农民起义的教训,发展了先秦的民本思想。他的散文善用比喻,语言富于形象性。
散文的古今概况
1.古代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1)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2)两汉散文: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
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3)明代散文: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义理”的体现。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
2.现代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样式。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细节欲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也可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创设一定的艺术意境。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总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们喜爱。
散文的分类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母亲的回忆。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真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
(3)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4)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去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1.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维:哲理散文因为超越日常经验的意义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质,构成了本体的象征表达。它摒弃的是浅薄,而是达到一种与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我们从象征中获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畅快,由心灵的平静转到灵魂的震颤,超越一般情感反应而居于精神的顶端。2.哲理散文的联想思维:由于哲理散文是个立体的、综合的思维体系,经过联想,文章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不至于显得单薄,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3.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维:哲理散文在本质意义上是思想表达对情感的一种依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过程中有情感参与,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从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间去读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义。这就是哲理散文艺术美之所在。
散文的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⑴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⑵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散文的鉴赏技法
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散文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⑴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⑵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⑶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⑷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自清的《绿》;⑸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6)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
3.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联想的方式有:①串联式:如猎户“尚二叔→百中老人→董昆”;②辐射式:如《土地》以“土地”为中心生发开去,写“热爱生活,保卫土地,建设土地”;③假托式:如白杨礼赞;④屏风式:如风景谈。注意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的道理。
5.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一篇好的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何为的散文语言雅致。一些散文大家的语言,又常常因内容而异。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的语言,锋利如匕首;《好的故事》的语言,绚丽如云锦;《风筝》的语言,凝重如深潭。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地更加深刻。
原贴:历史散文的特点
梦里蓝天
魏晋南北朝,魏国消灭蜀国和吴国结束三国鼎力的局面后,魏晋南北朝开始,之后司马家灭曹建立晋朝,经过三十多年的短暂统一之后,再次分裂。五胡乱华,北朝先后成立了十六个少数名族政权,南朝则经历宋齐梁陈四朝。之后,北周外戚杨坚统一中国,建立隋,魏晋南北朝结束。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在从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思想上,
汉魏之际,曹操崛起于北方,其所遵循的思想和采取的政治措施皆为名法之治而重道德名节,从而影响了整个时代。在思想理论上,体现道法结合的刑名之学曾一度占据主导地位。 魏晋之际,道法的结合逐渐趋于破裂,以道家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思潮开始扬弃魏晋早期的名法思想,转而批评儒法之士。这样,魏初在道法结合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玄学进一步得到强化。 西晋后期,玄学思潮同极端发展,至此,玄学所主张的放达,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行为上,都对封建政权构成破坏瓦解的作用,故引起玄学内部及儒家学者的不满,从而掀起对道家和玄学的批判思潮。 东晋时期,佛教的流行,特别是般若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道家、玄学的思想、语言及方法,故出现玄佛合流的趋向。因此,这一时期的儒家学者,除继续批判道家、玄学外,又以儒家的入世主义和人文传统批评佛教。他们站在维护儒家名教的立场上,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伦理等方面清算佛教的影响,力图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但都缺乏足够的理论系统和创造性。
南北朝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不同于两晋时期的新形势,玄学思潮归于沉寂,佛道二教继续发展。佛教大量译经,广泛流行,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民俗及文化的各个层面。儒学面临严峻挑战。由于佛教的急剧膨胀,使原来儒、玄、佛、道的相互关系及其历史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儒家学者在思想、文化上的批评焦点,由老庄玄学转向佛教,出现了大批反佛思想家。
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趋于复杂化,但儒学不但没有中断,相反,却有较大发展。孔子的地位及其学说经过玄、佛、道的猛烈冲击,脱去了由于两汉造神运动所添加的神秘成分和神学外衣,开始表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就魏晋南北朝的学术思潮和玄学思潮来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改革、发展和补充儒学的愿望。他们不满意把儒学凝固化、教条化和神学化,故提出有无、体用、本末等哲学概念来论证儒家名教的合理性。他们虽然倡导玄学,实际上却在玄谈中不断渗透儒家精神,推崇孔子高于老庄,名教符合自然。此时期虽然出现儒佛之争,但由于儒学与政权结合,使儒不始终处于正统地位,佛道二教不得不向儒家的宗法伦理作认同,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趋势。
文学上: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上界定的起止点是汉献帝建安元年(196)至隋文帝开皇九年(589),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长期分裂、战乱频繁的的时代,也是封建王朝不断更迭、各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在文化方面,这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人口的大流动和民族关系的大变动带来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大交流。玄学、佛学、道教、儒学以及法家、名家相互争胜又相互吸收,导致文化上的繁荣;人们处在不断变化的开放的大环境中,思想活跃,视野开阔,感情奔放,富于创新,勇于探索。科学技术、宗教哲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音乐舞蹈、书法绘画、雕刻建筑等诸多方面均有空前的发展,为即将到来的大唐盛世积蓄了力量和智慧。
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也是中国文人最具风采的时代——这是因为门阀制度使得文章做得好坏与能否做官没有了关系,文人们对封建统治者的人身依附降到了史上最低水平,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功利性,不仅是自觉发展而且是自主发展,文人也因之有了自主的个性;因此文学本身在这一时代有了长足的进步,文学门类更加丰富,文学风格更为多样,文学流派异彩纷呈,文艺理论蓬勃发展。
从文体方面看,这一时期文学上成就最高的是诗歌:五言诗更加纯熟,七言诗逐渐繁荣,由于音韵学的发展,出现了“永明体”诗歌以及新体诗,中国古典格律诗的框架至此基本完成。文艺理论、骈文和小说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散文则被认为进入了中国古代散文的“中衰期”,没有太大的发展。
按年代来说,魏晋南北朝文学始于“建安文学”,“三曹”父子为文坛领袖,“七子”、蔡琰也是重要的作家,建安诗歌慷慨悲凉,文章清峻通脱,有“风骨”之誉。之后出现了“正始文学”,阮籍、嵇康为代表人物,正始文学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精神,又杂糅以玄远脱俗的老庄哲学,自有“魏之遗直”之气。
到了西晋时期,文人纷出,尤其太康、元康年间,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并称于世,但此时作家多注重形式华美,失掉了建安以来的“风骨”传统,只有左思以“风力”为一时之杰。到西晋末年,玄言诗开始兴起,东晋一代蔚为大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幸尚有陶潜诗,蕴幽深意境于冲淡平和之中,朴素自然,淳厚有味,开“田园诗”之先声。
及至南朝,文学更加繁荣,文人诗中,谢灵运以山水诗扭转玄言诗的单调局面,鲍照的乐府诗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周颙发现四声,沈约提出“八病”,“永明体”新诗形成,谢朓是新体诗的代表作家;梁陈时期也出现了轻靡空虚的“宫体诗”,代表作家是萧纲兄弟,可以说,这是文学的社会作用被忽视所必然产生的产物。乐府民歌有西曲、吴歌、神弦曲之分,以西洲曲为代表。这一时期骈文得到很大发展,出现了鲍照、江淹、孔稚圭等优秀的骈文作家;南朝还出现了“志怪”和“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品——干宝的《搜神记》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以及文艺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和《诗品》,在文学整理方面,也有《昭明文选》和《玉台新咏》,可说是各方面全面发展;只有散文,除了范晔的《后汉书》之外乏善可陈。同期的北朝,文人诗普遍不好,只有庾信由南入北之后,才改变了北朝文人诗的荒凉局面,但北朝民歌清新刚健,质朴豪放,放出超越文人诗的异彩,“乐府双璧”之一的《木兰辞》是北朝民歌的代表。北朝出现了两部优秀的地理著作和一部哲理著作——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以及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为散文保留了一隅之地。
总体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有以下特点:
一,由于这一时代战乱频繁,多灾多难,这一时期的时代精神是悲剧的、幻灭的、怀疑的,人们抱有强烈的对痛苦之生的怀疑和对死亡的恐惧,反映到文学上就是强烈的恋生意识和叛逆精神。无论是文人诗文里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修缘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或是民歌里的“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都是对死亡的恐惧与思索;无论是田园诗还是山水诗,甚或“伤于轻靡”的宫体诗,都反映出这种“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情绪,而志人小说中那种种“名士风流”,更是“片言惊天下”的社会价值观的反映;鲍敬言的“无君论”、嵇康的“非汤武薄周孔”、范缜的“神灭论”则进一步反映了文人的怀疑与叛逆精神——既然生和死是可以怀疑的,那么一切生的事物和纲常理论都是可以怀疑的。这一时期的文学,归根结底是对生的怀疑和对死的恐惧,中国文人正因为这种乱世之中的独立思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独立人格。
二,这一时代是个开放型的时代,各种思潮的交汇融合,促进了文艺理论的自觉发展,文学也随之产生了新的面貌。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失去了传统的权威地位,与道家进行了第一次融合,产生了玄学,大大影响了文学发展。这时期比较有名的思想上的论争还有“有无之争”与“言意之争”,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艺理论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这一时期的文学呈现出“上层文学”、“精英文学”的面貌。由于门阀制度,士族阶层垄断着文化教育,只有少数的庶族地主能够接受教育,更遑论平民百姓。因此,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就是一种“精英文学”,虽然南北朝时期民歌兴盛,但是,从南朝民歌经过文人删定之后留下的大多是情歌这一点来看,这近四百年间,“话语权”掌握在那些“精英”手里。文学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后世也罕见)的上层性和家传性——身为统治者的“三曹”父子比较著名,同样身为统治者的“三萧”兄弟又何尝不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三张”是兄弟,“二陆”也是兄弟,“两潘”是叔侄,阮瑀、阮籍、阮咸父子叔侄分列“七子”、“七贤”……这一时期的“精英文学”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但是,由于文学只在这个上层的圈子里风靡,一旦这个圈子崩溃,必然导致文学的短期衰微——北朝时期没有好的文人诗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总之,这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悲惨时代,这又是一个文学大踏步发展的伟大时代。从“建安风骨”到“左思风力”,从“魏晋风度”到“南朝风流”,一个“风”字成为了这一时期的关键词。如果我们把“风”理解为“风雅颂”的风,“风”也就可以理解为是诗,那么,所谓“风度”,其实就是“像诗一样的态度”——这确实是一个诗一样的时代,只不过这诗是一曲充满了“变徵之音”的慷慨悲歌。
funky刘萱
一、历史
第一时期,也称为武丁时期,书法风格雄伟大气,以甲骨盘大版大字为代表。此类大字用大力刻凿而成,笔画当然也粗壮有力,并填有朱墨(朱墨是朱砂与墨),也有小字,极其工整秀丽,非常精彩。因为此时期为中兴英主武丁时期风格,技术熟练,其中书法家代表有韦、永、宾。
第二时期为祖甲、祖庚时代,书风有所内敛,祖甲祖庚为一代贤君,所以当时的卜师严守规则少变化,其书家有旅、大、行、即。
第三时期为廪辛、庚丁时期,书风转换,陷于颓靡,前期书家已经作古,豪放书风扫地,当时的书家,笔力幼稚柔弱,甚至笔误堪多。
第四时期为武乙、文丁时期,这时期的书家大多为卜人,卜辞上不署名,这一时期的书家由于经历前一时期的颓靡,所以书风有所回升,作品生动峻险,呈现出放荡不羁之趣。
第五时期为帝乙、帝辛时代,除了少数兽头大字刻辞外,其余都是异常工整严肃,因为当时占卜事项,都由王亲力亲为,所以卜辞的段、行,字都很工整,甚至入蝇头小楷,文风乍变,制作一新。
二、特点
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3、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4、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三、来历
甲骨文除了少数用来叙事之外,大部分还是属于当时王公问卜,所以又称为“卜辞”或“占卜文字”,此外,甲骨文因为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县,这里原来是殷代的古都,所以又称之为“殷墟文字”。
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有到了甲骨文才可真正称之为书法的开始,因为它已经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要素:用笔、结字、章法。之前的只能称之为图像或符号。
扩展资料
一、骨文的发现:
甲骨文最早发现于清朝光绪二十五年以前,在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洹河南岸村庄,农人在耕地时翻出的一些兽骨龟甲,上面刻有深奥难辨的文字,当时人们便将它们送至药材店。
因为这个东西入药比较好用,后来被一个叫王懿荣的考古学家发现,认为它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提出这个观点之后轰动了学术界。后来经过以罗振玉为首的学者搜集考究,最终奠定了“甲骨学”的地位。
二、关于甲骨文的著述
比如最早的是刘鹗的铁云藏龟,在清朝光绪二十九年出版,续有孙诒让的契文举例、罗振玉的商卜文字考、殷墟书契考释、待问编等。
再往后对甲骨学研究最有贡献的当属董作宾先生,董先生曾亲力亲为参与发掘甲骨出土工作,他据殷代卜辞,将过去的甲骨学的阶段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从光绪二十五年到民国十六年,一共长28年,后期从民国十七年到民国三十八年,一共22年。
参考资料来源:
原贴:甲骨文历史,特点,来历.
imomok
一、历史
第一时期,也称为武丁时期,书法风格雄伟大气,以甲骨盘大版大字为代表。此类大字用大力刻凿而成,笔画当然也粗壮有力,并填有朱墨(朱墨是朱砂与墨),也有小字,极其工整秀丽,非常精彩。因为此时期为中兴英主武丁时期风格,技术熟练,其中书法家代表有韦、永、宾。
第二时期为祖甲、祖庚时代,书风有所内敛,祖甲祖庚为一代贤君,所以当时的卜师严守规则少变化,其书家有旅、大、行、即。
第三时期为廪辛、庚丁时期,书风转换,陷于颓靡,前期书家已经作古,豪放书风扫地,当时的书家,笔力幼稚柔弱,甚至笔误堪多。
第四时期为武乙、文丁时期,这时期的书家大多为卜人,卜辞上不署名,这一时期的书家由于经历前一时期的颓靡,所以书风有所回升,作品生动峻险,呈现出放荡不羁之趣。
第五时期为帝乙、帝辛时代,除了少数兽头大字刻辞外,其余都是异常工整严肃,因为当时占卜事项,都由王亲力亲为,所以卜辞的段、行,字都很工整,甚至入蝇头小楷,文风乍变,制作一新。
二、特点
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3、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4、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三、来历
甲骨文除了少数用来叙事之外,大部分还是属于当时王公问卜,所以又称为“卜辞”或“占卜文字”,此外,甲骨文因为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县,这里原来是殷代的古都,所以又称之为“殷墟文字”。
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有到了甲骨文才可真正称之为书法的开始,因为它已经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要素:用笔、结字、章法。之前的只能称之为图像或符号。
扩展资料
一、骨文的发现:
甲骨文最早发现于清朝光绪二十五年以前,在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洹河南岸村庄,农人在耕地时翻出的一些兽骨龟甲,上面刻有深奥难辨的文字,当时人们便将它们送至药材店。
因为这个东西入药比较好用,后来被一个叫王懿荣的考古学家发现,认为它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提出这个观点之后轰动了学术界。后来经过以罗振玉为首的学者搜集考究,最终奠定了“甲骨学”的地位。
二、关于甲骨文的著述
比如最早的是刘鹗的铁云藏龟,在清朝光绪二十九年出版,续有孙诒让的契文举例、罗振玉的商卜文字考、殷墟书契考释、待问编等。
再往后对甲骨学研究最有贡献的当属董作宾先生,董先生曾亲力亲为参与发掘甲骨出土工作,他据殷代卜辞,将过去的甲骨学的阶段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从光绪二十五年到民国十六年,一共长28年,后期从民国十七年到民国三十八年,一共22年。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最早在龙骨上发现,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使用了一段时期,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甲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
主要特点: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原贴:甲骨文历史,特点,来历?